比较教育研究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 日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多维行动路径——基于“全球顶尖大学计划”A类大学的研究

    张照旭;李玲玲;蔡三发;

    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日本实施了一系列举措。2014年正式启动的"全球顶尖大学计划"是日本正在实施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性资助项目。入选的13所"顶级型"A类大学以跻身世界百强名校为目标,从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管理体制、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构建国际通用人才培养体系、健全科研管理机制等多个维度规划落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目标,并在2018年首次中期评估中取得良好成效。

    2019年10期 v.41;No.357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1634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泰国4.0战略”与创新人才培养:背景、目标与策略

    阚阅;徐冰娜;

    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16年"泰国4.0战略"推出以来,泰国政府为适应该战略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将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进行"绑定"。其创新人才培养的举措包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强化人才培养;革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市场联系;搭建产学研平台,营造创新环境;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创新效率等多维度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图为泰国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推进"泰国4.0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19年10期 v.41;No.357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177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金砖国家”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域外四国的经验

    陈恒敏;

    "金砖国家"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各具特色。印度和巴西属弱管治型国家,印度去中心化的分类体系带来了中央、地方以及教学、科研的对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公平;巴西私立高等教育发达,但因其多元并立、高度分散的体系构建而面临一定发展危机。俄罗斯和南非自20世纪末起开始高等教育转型,俄罗斯凭借多元互通的分类体系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格局,南非则建立起大学、综合型大学、技术型大学三足鼎立、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交汇发展的分类格局。四国实践启示我国在高校分类过程中应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厘清高校职能分工,激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学校办学活动。

    2019年10期 v.41;No.357 19-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72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教育思想与理论研究

  • 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迈克尔·富兰的深度学习理论与启示

    张良;杨艳辉;

    在全世界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基础教育变革的背景下,选择何种学习方式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难题。迈克尔·富兰作为全球盛名的教育改革家,系统建构、实践探索了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理论。这一学习方式强调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在知识迁移与运用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的实现策略在于确立伙伴关系的师生角色、搭建学与做沟通桥梁的任务设计、实施指向证据描述的素养评价以及提升指向一致性的变革领导力。富兰的深度学习理论对我国探索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2019年10期 v.41;No.357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6636 ] |[引用频次:148 ] |[阅读次数:1 ]
  • 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教科书中的地位与育人价值

    沈晓敏;刘玥;

    日本是除中国之外世界上唯一至今仍在中小学课程中系统传授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家。日本的国语教科书通过汉字以及中国经典诗文叙述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不仅将中国经典诗文当作学生理解日本文化特质的钥匙,更是赋予其丰富学生对事物的审视方式、感受方式和思考方式及滋养心灵的价值。日本伦理教科书则把中国传统思想作为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源泉之一。考察日本教科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及其被赋予的意义和育人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现象,同时可促进我们反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反思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还可以为中日两国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及其学术研究找到交流与合作的共同议题,挖掘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更丰富的育人价值。

    2019年10期 v.41;No.357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1463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 ]
  • 西方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旨趣变迁

    魏戈;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以"研究旨趣"统摄研究立场、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的演进脉络,发现西方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发端以来,经历了分析-理性取向、个体-经验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等四重旨趣变迁。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动态生成性与社会文化性,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突破点,以此增强我们对教师工作及其专业属性的再认识。

    2019年10期 v.41;No.357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2277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 ]

基础教育治理模式研究

  • 美英两国高中普职融通政策发展的共同趋势——从制度融通到课程整合

    倪小敏;

    普职融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两国政府发展高中教育的共同策略。在促进高中普职融通政策上两国表现出一些共同趋势:进行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确立了普职融通制度;加强学术基础课程的核心地位;注重普职融通学习项目的开发;促进高中普职融通向高等教育阶段延伸以及支持普职整合课程的开发。对影响两国普职融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提升国家竞争力、追求教育公平和科技发展是主要因素。随着时代发展,科技发展因素对美英两国高中普职融通的发展影响愈加明显,主要体现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共同的"知识内核"扩展与普职融通的重心上移,从而使普职融通的形态发生改变。课程整合将是美英高中普职融通深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2019年10期 v.41;No.357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2331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 ]
  • 英国森林学校的制度环境分析

    黄宇;谢燕妮;

    英国森林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并迅速发展。作为新兴的环境教育组织,森林学校的发展与其制度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思潮的传播、将儿童和自然联结的教育实践、自然生活哲学的兴起、对"恐惧文化"的批判等文化-认知性要素构成了森林学校的发展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系列基础性的法律文件、引领性的政策文本和积极响应的管理部门等管制性要素,为森林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一系列关于森林学校效能的实证研究推动着英国社会认同森林学校的理念,构成了有利于森林学校发展的规范性要素。英国森林学校的制度环境特征对于认识我国环境教育组织的促进和阻碍因素,从而制定组织发展策略具有借鉴意义。

    2019年10期 v.41;No.357 60-6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134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基础教育的“伦敦效应”:成就、背景及经验

    饶舒琪;

    自2000年以来,无论是整体效能、校长领导和教师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业表现,伦敦学校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实现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兼顾了教育公平。"伦敦效应"的出现之所以尤为引人关注,源自伦敦独特的基础教育环境:超负荷运转的学校系统、严峻的教师和校长短缺危机以及多元的学生背景。在学校自治权增加的影响下,"伦敦效应"的出现与其中小学的自我改进措施密切相关:在学校内部构建基于实证数据的管理文化、全纳且优质的教学文化、相互信任的教师文化;充分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并提供针对性指导。

    2019年10期 v.41;No.357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74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德国柏林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革探析

    刘云华;

    柏林作为德国首都拥有明显的政治文化优势,却有着与国际大都市地位并不相匹配的基础教育质量水平,其教育质量水平常年在德国处于倒数的位置。在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水平的道路上,柏林面临的挑战包括:中小学学生群体异质化程度高、多轨制和半日制的学校体制以及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与措施。因此,柏林基础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包括从政策制度层面上加强全纳教育与教育体制结构的综合改革,从实践层面上实施柏林学校质量框架与定期进行学校内外部评估。柏林基础教育改革对症下药,教育质量水平虽稍有起色但仍旧困难重重。

    2019年10期 v.41;No.357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135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青少年欺凌防治教育研究

  • 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韩国应对校园暴力策略研究

    凌磊;

    为防范和解决校园暴力问题,韩国于2018年推出了《校园暴力事件处理指导手册》,详细规定了校园暴力的事前预防、应对方式和处理程序,同时将预防校园暴力以及校园暴力发生的事中、事后监管等环节纳入学校日常培训之中。教育部门通过知识普及、培训辅导等方式唤醒社会各界防范校园暴力的意识。政府、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协同推动校园暴力治理策略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法律规章的框架下,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应对校园暴力网络体系,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事件。

    2019年10期 v.41;No.357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3106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 ]
  • 新西兰中小学反欺凌行动探析

    刘杨;李高峰;

    鉴于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类型繁多且危害重重,在国际组织和国内各界人士的呼吁下,新西兰中小学开展了强有力的反欺凌行动,并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新西兰中小学反欺凌行动主要围绕早期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报告三方面展开,具体涵盖了界定欺凌的概念、设置预防性课程、举办反欺凌主题活动、塑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举报与回应、调查与评估、干预与转交、问责与再教育、媒体采访与发言和数据上报与监测等工作要点。新西兰中小学反欺凌行动呈现出三大特征:反欺凌行动的开展有法律支撑;反欺凌工作的执行有政策引领;反欺凌工具的研制有技术支持。实践证明,新西兰中小学反欺凌行动成效显著。

    2019年10期 v.41;No.357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130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

  • 当代美国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向及挑战

    贺国庆;荣艳红;

    20世纪80年代后,在新的劳动力培训需求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中,美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从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向新职业主义教育观的转向。新职业主义教育观所提倡的生涯职业教育理念,学术、职业与生涯教育相互融合的理念,学校与工作场所职业教育相互协作的理念,彻底颠覆了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所倡导的终结性的、孤立的和隔离的职业教育理念。新职业主义教育观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来自人们的落后观念、隔离孤立的教育教学方式、陈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软硬件设施不足等的挑战。宣传与普及新职业主义的理念,推动学术、职业与生涯教育的融合,重建与改造旧的教育管理结构,吸纳与优化各种资源,美国民众在艰难中不断地推动着改革。

    2019年10期 v.41;No.357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1726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制度效用:德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逻辑

    李延平;郑少扬;

    长久以来,德国职业教育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典范。德国通过合理、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法律确保个体、企业、行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是其成功的关键。主要表现在:建立普职融通的教育体系确保青年人对职业教育的热情与参与;颁布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和行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提升它们的参与度和认同感;采取多种措施助推职业教育的振兴发展。德国卓有成效的制度设计与实施是德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逻辑所在。

    2019年10期 v.41;No.357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2417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2 ]

信息动态

  • 第四届“明远教育奖”评选结果

    <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顾明远教育研究发展基金(简称"明远教育基金")自2013年设置"明远教育奖"以来,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优秀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参与申报。经专家通讯评审、专家会议评审、理事会审议和公示,第四届"明远教育奖"共推选出10名教育实践工作者、5份教育研究成果和两名海外中国教育研究杰出贡献奖得主。

    2019年10期 v.41;No.357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