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

智能革命与教育变革研究

  • 数字公民教育:亚太地区的政策与实践

    周小李;王方舟;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国际学术界,数字公民已成为一个被深入探讨的概念;在全球教育领域,数字公民教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已经启动了数字公民培育项目,各成员国在政策与实践方面正作出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作为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韩国的数字公民教育开展得较好,尤其在网络健康课程、网络安全教育及网络成瘾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表现更为出色,这些经验可为数字公民教育的推进提供若干启示。

    2019年08期 v.41;No.355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2148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 ]
  • 后真相时代美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汪怀君;

    随着数字媒介的崛起与媒介形态的快速更替,美国传统媒介素养教育举步维艰。为迎接后真相时代的严峻挑战,一场由政府、媒介素养教育组织、教育工作者、高校、新闻界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全面启动。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年轻人识别数字媒介的不利影响,帮助他们养成探究的习惯和表达技巧,将他们培养成为批判性的思想者、有效的沟通者和积极的公民。当前中国同样备受谣言、假消息的困扰,公众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借鉴美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应尽快将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制定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教学规划,鼓励与发展数字媒介素养社会组织,高度重视家庭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

    2019年08期 v.41;No.355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2736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 ]
  • 数字时代教育新使命:炼就数字阅读素养——国际数字阅读素养冲浪式测评研究

    潘涌;裘珏馨;

    国际数字阅读素养进展研究——一项基于计算机的在线阅读测评首次出现在PIRLS2016之中,为数字阅读素养的测评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其试题呈现以下特点:情境创设巧妙生动,追求模拟真实;指示用语亲切友好,提升测试情感体验;答案来源丰富多样,着力跨界提取;界面设计合理美观,暗含深层交互。其测试重点主要为信息定位能力、源评价能力、多文本处理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意义建构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以及问题生成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启示为:指向契合数字阅读需求的阅读能力;设计以问题生成为导向的阅读任务;模拟真实情境以彰显数字阅读特点;引导学生在测评中发展阅读与研究能力;营造激发个人独特感受的测试氛围。

    2019年08期 v.41;No.355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下载次数:1802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 ]
  • 美国虚拟特许学校的运行机制述评

    王佳佳;胡甜;

    虚拟特许学校是虚拟学校与特许学校的结合体,反映了美国最新的教育改革动向。其办学主体较为多元,需满足特定的办学资质要求并获取相应的授权。而且虚拟特许学校的生源具有门槛较低、来源多样的特点,学生学费主要由政府资助。他们所采取的是市场化的教学运营系统,其课程通常交由第三方公司编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并对学生的学业状况进行动态监控。虚拟特许学校的评价体系包括质量导向的政府评价、优胜劣汰的市场评价和丰富多样的社会评价等。

    2019年08期 v.41;No.355 29-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81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考试招生与教育评价研究

  • 欧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动向及动因——基于对《欧盟终身学习核心素养建议框架2018》的解读

    常飒飒;王占仁;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21世纪各国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2006年欧盟正式出台了《欧洲终身学习核心素养建议框架》。2018年,欧盟对2006版核心素养框架进行了重新修订。与旧版相比,新版核心素养框架呈现出四方面新动向:更新了核心素养表述;更加强调核心素养发展的支持体系;核心素养发展趋于纵深化发展;由"教育的欧洲维度"向"欧洲教育领域"嬗变。欧盟核心素养框架得以修订存在两方面的动因,表面上看是源于旧版框架需要与时俱进的理性选择,深层原因则是欧盟试图在教育领域增强其干预能力,从而深化欧洲公民的"欧洲认同",最终增强欧盟的存在合法性。

    2019年08期 v.41;No.355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4644 ] |[引用频次:164 ] |[阅读次数:1 ]
  • “素养”的另一副面孔——以PISA为例

    刘磊明;

    PISA在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构建的素养体系,对参与经济体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构都颇有影响。PISA素养观的界定存在商业大公司介入,主张为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而学习,实践上指向一种想象的实用价值。它遮蔽了两点教育常识:其一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价值不局限于经济价值,PISA把素养水平整合进入经济的话语,以此表征教育系统的卓越程度,弱化了学校教育价值;其二是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儿童应当在一个安全的、确定的环境中生长,PISA依据想象的、不确定的社会观规划儿童的学习,将儿童暴露在毫无遮拦的信息世界里,滋生了若干危机。历史地看,PISA素养观远离了追求人性解放与生命尊严的教育理想。

    2019年08期 v.41;No.355 44-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1262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国际组织全球教育治理的路径比较研究——基于核心素养框架的分析

    乔鹤;徐晓丽;

    20世纪末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等三大国际组织遴选并确立了各自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七大核心素养作为各国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依据;经合组织通过PISA测试成功地将"核心素养"变成全球教育话题,致力于通过PISA测试推动各国教育改革;欧盟赋予成员国较大的自主权,帮助各国建构并落实各自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这三大国际组织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具有全球教育治理的共同特征:从治理理念来看,全球教育治理以人类普世价值为基本目标;从治理主体来看,需要建构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助关系;从治理过程来看,需要建立动态向心的治理体系;从治理手段来看,应以详实的数据为依据制定"游戏规则"。

    2019年08期 v.41;No.355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3806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1 ]
  • 教师教学评估系统的构架与机制

    武小鹏;武小霞;张怡;

    教师教学评估系统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助推器",在全球教育系统的实质性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师教学评估系统选取了7个国家的18个评估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从基本构架和运作机制出发,对评估目标、评估方法、评估指标、利益关系、权利角色与问责模式的维度进行了比较、分类和剖析。结果表明,教师教学评估系统具有评估指标趋于标准化、评估目标指向教师专业发展、评估方法注重形成性评价、评估的利益关系倾向于低风险、评估在教师成长中起诊断作用和学校在问责体制中自主性增大等特点。这些为构建新的教师教学评估系统提供了有益参考。

    2019年08期 v.41;No.355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160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新世纪以来美国中小学的“拒考运动”及其启示

    周险峰;黄晓彬;

    新世纪以来,随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美国联邦政府不断强化标准化考试,并依据考试结果进行教育问责,考试开始左右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以致美国中小学爆发了大规模的"拒考运动"。该运动是一种反对标准化考试及依据考分进行教育问责的激进运动。"拒考"运动以实行公开、公平、有效和多元的考试为诉求,具体来说,该运动要求合理使用考试这一教学评价手段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缩小不同种族学生的考试成绩差距;简政放权,扩大地方学校及家长的考试选择权;反对学校的企业化改革,增大公立学校的教育投入等。"拒考"运动对我们如何辩证看待考试的功能,从而建立多元、综合的教育评价制度,以提高教育质量和维护教育公平等富有启示。

    2019年08期 v.41;No.355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73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基础教育治理模式研究

  • 公共政策选择与影子教育参与

    陆伟;

    国家的公共政策选择是影响学生参与影子教育的重要中介因素。公共政策可以直接介入影子教育市场:鼓励政策能够促进学生的影子教育参与,但也会遭遇参与率低的难题;管制政策对影子教育参与机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往往不受实际约束。同时,公共政策对学校教育的干预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激起非预期的影子教育需求。公共教育财政投入的整体水平和内部差异如何影响教育参与尚需更多的研究来检验;允许教师提供有偿补习可能迫使学生被动参与影子教育,若干低收入国家的案例研究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2019年08期 v.41;No.355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194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 ]
  • 多元学校问责:OECD国家教育治理的新趋势

    张雅慧;王阳;唐汉卫;

    21世纪以来,受教育权力分散化、市场机制、参与式民主以及绩效问责不足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多元学校问责日益成为OECD国家教育治理的新兴方式。多元学校问责是指多个主体根据学校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资源等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监测,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改善与提升。多元化的问责主体、多样性的问责方式、横向性的问责机制是多元学校问责的显著特征。在推进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化背景下,多元学校问责已成为OECD国家基于各自国情而展开的一种实践方式,而精准识别利益相关主体、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以及提高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力也已然成为OECD国家有效实施多元学校问责的重要经验。

    2019年08期 v.41;No.355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114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特朗普时代“为美国而教”计划发展趋势探析

    张伶俐;洪明;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美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缓解教育不公平问题的重要社会力量之一,"为美国而教"计划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其社会关注度和国际影响力随之不断提升,为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2017年特朗普执政后,其推出的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从而对"为美国而教"计划的发展形成了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为美国而教"计划未来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继续作为选择性教师教育路径而存在;始终为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而发展;创新推出"集体领导"理念以扩大发展。

    2019年08期 v.41;No.355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107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教育国际化研究

  • 来华留学生的自我呈现:途径与机制

    赵彬;朱志勇;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会影响其留学体验,基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视角,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14位来华留学生进行了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探究其自我呈现的途径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以学习场域的边缘人、交往的分化者、精神空间的建构者、情感能量的获得者、反身性的调适者五种角色进行自我呈现。恰适性逻辑与结果性行为逻辑共同构成的社会适应逻辑作用于来华留学生个体的行为选择与身份表达。因个体行为与制度间的高度互动性,影响其自我呈现的制度构成包括规制性的安排与惯例、规范性的交往规则、文化—认知性的社会框架。所以高校不仅要在规制性层面进行政策调整,还应当对文化—认知与情感层面予以关注,从而促进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2019年08期 v.41;No.355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653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脱欧进程中英国对外教育援助政策变革分析

    张月琦;马早明;俞凌云;

    英国作为资深教育援助提供者,在国际教育援助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脱欧公投后,英国在目标取向、援助内容、实施方式以及审查体系等方面对教育援助政策进行了调整。英国教育援助政策呈现出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主要动力,以追求即时收益为价值取向,以援助证券化为实施方式,以高标准审查体系为过程保障的新变化,由此构建出英国对外教育援助的政策框架。

    2019年08期 v.41;No.355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124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