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

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

  • 执教杏坛七十载 笔耕不辍到如今——以《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向先生致敬

    王英杰;

    顾明远先生基于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并建立了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且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探讨、研究复杂的教育问题。他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学生的挚爱。顾先生学贯中西,通晓古今,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基,而又融入国际文化之视野,引领并构建了教育研究的文化范式。他是终身学习者的典范,教育思想也因此具有了发展性、开放性、创新性、批判性和现代性。

    2018年10期 v.40;No.345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顾明远与中国的比较教育

    许美德;丁瑞常;滕珺;

    顾明远是中国比较教育学的重要奠基人,且以卓越的方式展示了这一学科如何服务于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转型。他曾在改革开放初期,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视角,通过比较分析西方国家的教育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对教育提出的需求,是同时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规律。他毕生致力于研究中国的教育如何能恰当地学习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经验,但又有着选择性重振中国文化传统以支持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强烈意识,鼓励中国教育学者去探索自己教育模式的文化基础,并向世界阐明中国文化遗产的优势。

    2018年10期 v.40;No.345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160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的本质在于求真育人——顾明远大学理想研究

    刘宝存;

    顾明远是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他认为大学的理想就是大学的价值观,它引导着各国大学以至整个高等教育的航向。他把大学理想看作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认为大学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世界大学发展史上存在着人文主义的理想、功利主义的理想、科学研究的理想、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等不同的大学理想类型。各国大学的理想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国的大学理想应是科学的、民主的、民族的理想。大学最本质的特征在于求真育人,坚持求真育人是大学理想的核心。

    2018年10期 v.40;No.345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下载次数:91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再论顾明远先生的文化研究

    高益民;

    文化研究是顾明远先生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文化的理论是顾明远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顾明远教授文化观的若干辨析》一文的基础上,对顾明远先生文化研究的时代背景、理论特色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进一步阐发与探讨,进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顾明远先生文化研究的核心是指向教育现代化;"物质观"、"运动观"和"相对观"构成了其文化研究的主要理论特色;马克思主义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等则是顾明远文化论的主要理论基础。

    2018年10期 v.40;No.345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下载次数:67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 欧洲中小学创业教育的政策与实践

    丁笑炯;

    2006年以来,欧洲的创业教育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取向,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再是创办新企业、谋取经济利益,而是培养21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创业精神",让各级各类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具主动性,拥有进取心和责任感。创业教育开始从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阶段延伸,各种创业教育课程和活动在中小学蓬勃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创业教育开始显现出与传统学科教育明显不同的特征。创业教育不再仅是一项教育内容,同时也被视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所要培养的创业精神也不再仅针对学生,同时也成为未来学校应该拥有的气质。

    2018年10期 v.40;No.345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75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助力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基于麻省理工学院的个案研究

    秦炜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大学如何助力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互联网+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世界一流大学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构建"上下贯通"的组织保障机制,依托学科优势先后实施了"中学亮点"和"MIT+K12"等诸多基础教育支持项目,致力于中小学生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素养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体现了MIT助力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传统和时代责任。对于我国大学而言,增强大学支持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与使命,基于优质教育资源和学习研究促进中小学教育发展,面向具体学科实施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中小学支持实践项目,则是互联网+时代大学助力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2018年10期 v.40;No.345 36-4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下载次数:160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青少年欺凌防治教育研究

  • 论美国反欺凌法中学校的义务承担及平衡政策

    冯恺;

    作为反欺凌运动的引领者,美国在50个州均已实现反欺凌问题的立法化,同时也注重运用平衡政策缓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在学校义务承担问题上,立法者通过法律的强制力促使学校发挥反欺凌作用,但又不过多地课以责任,以免影响学校公共教育功能的实现。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美国推行反欺凌法时从两个方面予以平衡:一是实施立法干预,避免采用直接立法的方式,将具体处分权授予学校,学校基于一定的自主性决定反欺凌政策的落实;二是实施司法干预,法院认定学校是否构成义务违反时弹性地适用法定标准,力图在公共教育利益和受害人保护之间达成一定妥协。此种利益平衡观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美国反欺凌立法的效果。

    2018年10期 v.40;No.345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下载次数:946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学生网络欺凌的法律规制:美国经验

    吴亮;

    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显示,美国对学生网络欺凌的规制以"实施手段以言语欺凌为主""实施时间和地点无限制"和"旁观者助长欺凌效应"等特征作为前提,规制的逻辑基础是学校对学生的言论规制权。在规制范围方面有限且适度,既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又要兼顾保障学生的言论自由;在规制模式方面,推行以社会共治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协同监管模式。

    2018年10期 v.40;No.345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下载次数:1939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国外虐童行为治理的法律透视

    祁占勇;王艺鑫;

    虐待儿童是普遍存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通过对国外在立法、司法、执法等层面的虐童行为治理方式进行透视,可发现在法律体系方面,一些国家基本形成了体现正义与秩序的立法价值、法律主体宽泛、行为界定清晰、治理结构多元的虐童行为治理法律体系。在司法救济方面,一些国家建立了专门审理虐童行为的机构、确立了守持切适的刑罚裁量标准。在行政支持方面,一些国家建立了完备的强制报告制度、强大的社会性防控保障体系和儿童福利保障制度。防控虐童行为发生、提升预防虐童行为发生治理能力水平,建立系统而完善的虐童行为治理法律体系是基本的制度保障。

    2018年10期 v.40;No.345 60-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1618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美国第三方组织反校园欺凌实践研究——以“欧米茄人”组织为例

    王祈然;蔡娟;

    美国反校园欺凌的第三方组织"欧米茄人"以"帮助每个人都尊重他人"为指导思想,借用青少年耳熟能详的超级英雄角色,为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主题活动。该组织采取演讲表演、校园情景剧、校园集会、家校合作大会等活动形式促进青少年积极行为的养成和良好性格的发展,帮助青少年掌握欺凌的知识并学习防止欺凌的策略,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些反校园欺凌活动把娱乐性、趣味性和广泛参与性相结合,可操作性强,有效减轻了教师负担,在全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8年10期 v.40;No.345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下载次数:1274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教师教育研究

  • 美国中小学新教师质量保障体系改革新动向

    孙曼丽;洪明;

    近年来,随着美国中小学新教师入职培养的体制化与规范化,其质量保障体系也呈现出新的改革动向。这些改革举措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教育界意识到,高质量的入职培养方案是提升新教师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而且还与美国长期以来的教师流失危机、现有各州新教师入职培养方案质量参差不齐及其引发的理论探讨有关。改革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各级政府与学区提供财政支持与政策保障;加强对新教师入职培养方案的规范与监管;重视新教师入职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2018年10期 v.40;No.345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下载次数:1655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芬兰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研究

    李玲;周钧;

    从国家、大学、学院三个层面分析芬兰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在国家层面,教育部和芬兰高等教育评议会负责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管理,促使大学开展以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评议机制,确立教师的选拔制度以保证生源质量。在大学层面,大学注重参与评估,提高教师研究能力;设立高等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注重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利用反馈系统,保障课程质量。在学院层面,注重师范生培养单位之间的合作,保障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在实践课程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完成实践性任务相结合,保障实践类课程质量。

    2018年10期 v.40;No.345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2842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跨文化学习背景下职前教师反思水平研究——以中加互惠学习项目交换生为例

    付光槐;陶丽;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师的跨文化学习对其在知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中加互惠学习项目中8名职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科瑟根的洋葱模型对这些教师在跨文化学习中的反思水平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职前教师反思水平总体呈非线性样态,具体在不同学科、不同阶段、不同场域的反思水平均呈现出差异状态。研究建议,在跨文化学习中应为职前教师提供更为宽广、持续的平台,避免其局限于零碎现象的学习,提升职前教师跨文化学习的文化自觉。

    2018年10期 v.40;No.345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106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

  • 智能数字化技术对德国职业和职业教育的影响——基于劳动市场的分析

    郑建萍;

    德国各界基于不同数据、聚焦工作任务类型分析了智能数字化技术对德国职业及劳动市场的影响,从方法和内容层面深化了已有研究:不同职业分类和数据基础对结果有明显影响;工作任务类型的组合性比常规性任务的占比更具有衡量意义;德国并未出现工作岗位总量减少和就业极化,但产业结构调整和个人工作转换频率加快,总体表现为注重不同阶段技术存续的升级模式。德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成功应对了1980年以来的技术变迁,反而是资格供给高移和职业教育接受者的工作困境对其构成的挑战更大。德国案例表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基于全面的制度建设和系统的科学研究,支持个人、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8年10期 v.40;No.345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下载次数:154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OECD国家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的典型模式:特征与成因

    高娟;马陆亭;

    高职教育发展既是经济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人们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价值诉求,因此政府、企业和学习者不同程度地分担了办学经费。通过分析OECD成员国高职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和投入机制,将其分为四种典型模式,并结合案例对各模式的总体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认为:经费投入模式的差异根源于高职教育办学体制和办学主体的不同。OECD国家在高职教育发展投入过程中,形成了相对丰富的社会服务形式、健全的财政拨款机制,促进了企业经费的稳定增长和政府经费的有效利用。

    2018年10期 v.40;No.345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下载次数:72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