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晓东;程春子;
在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和地区引入"教育中枢战略"重构本土的境内外高等教育资源体系,从而形成庞大的教育中枢组织,以期发挥其引导功能,实现本地在区域内的发展目标,教育中枢包括学生中枢、人才中枢和知识/创新中枢三种模式。马来西亚通过建立"学生中枢"在本土集中了高水平的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和生活设施,以教育产业化吸引东南亚国际留学生,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卡塔尔将"人才中枢"视作卡塔尔减轻能源经济依赖、提升移民人力资本综合实力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新加坡则将"知识/创新中枢"作为产业集群及发展的最重要支撑,并借此不断促进新加坡的知识创新。经济区域化背景下,"教育中枢"已成为跨境教育发展的最新形式,其未来发展也面临客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多重挑战。
2017年11期 v.39;No.334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135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廖青;
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世界各地争相打造教育枢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的比较研究显示,共同的国际背景和不同的目标定位使得两地在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都把打造区域教育枢纽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有不同的侧重。新加坡引进世界顶级大学,致力于打造知识/创新枢纽,而中国香港则通过多方合作吸引非本地学生,并且不断调整学生枢纽的结构。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打造区域教育枢纽是两地应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重要举措,但具体的实践过程则依不同的战略定位和体制而呈现不同的形态。
2017年11期 v.39;No.334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127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进;哈梦颖;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沿线国家学术人才流动步入快车道。本文通过对我国109所研究型大学教师简历的分析,初步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面向中国的学术人才回流规律。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的世界一流大学总体占比较低,但对中国学术人才流入也具有重要贡献;流入中国的学术人才来自全球顶级高校的比例较高;东亚地区一流大学与中国学术系统联系极为紧密。研究认为,当前中国应抢抓"一带一路"机遇,逐渐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亚中心或副中心,并凸显共享发展和双向流动理念,形成中国与沿线国家学术人才流动的良性格局。
2017年11期 v.39;No.334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2K] [下载次数:118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黄红亚;韩芳;
日本外籍儿童教育从最初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到开发专门的综合课程,再到制定相对完备的支援体制,经历了大约20多年的发展。但伴随国际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日本外籍儿童教育也面临需求两极分化、教师胜任力不足、教材内容单一、入学率和升学率较低等挑战。为此,日本通过进一步完善外籍儿童教育指导体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正确把握外籍儿童教育指导内容、提高外籍儿童的就学率和升学率等系列措施,促进日本外籍儿童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017年11期 v.39;No.334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王婷;谭克平;刘坚;
在美国教育变革中,学习机会的内涵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学习机会从纯粹的时间量发展到时间与内容的相结合,"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成为学习机会内涵发展初期的核心要素;80年代基于标准的改革运动使学习机会上升至美国国家政策层面,且被视为保障学生达成学业标准规定内容而提供的各种支持性资源。学习机会内涵要素的工具性、丰富性、多维性等特点对于推动教育决策实施、丰富教育均衡发展指标、改进课堂教学实践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7年11期 v.39;No.334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991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田珊珊;段明明;
法国教育体系具有三大特色:大学与大学校的双轨制、理论教学至上和免费教育。与这些特色对应的教育理念根植于法国社会较为"特殊"的文化价值观,即法国教育体系同时脱胎于旧制度等级社会的"贵族情结"和继承于大革命共和体制的平等原则。近现代法国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在两种对立的文化价值观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中实现的。在这一进程中,法国社会赋予了其教育难以完成的使命——通过一个等级分化的结构去实现社会平等。这决定了法国教育很难为了满足相对多变的社会需求而做出背离其传统文化的根本性改革。
2017年11期 v.39;No.334 48-5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101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小瑜;魏峰;
美国《教育政策》杂志是教育政策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5-2015年《教育政策》所刊367篇论文的作者等相关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考察论文作者的出现频次、所在机构及其国别分布状况,进而透视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教育政策领域的知识生产格局。研究发现,《教育政策》的发文作者主要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少数核心作者引领教育政策研究的趋势,若干所国际一流大学在教育政策的某些研究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作者和机构的合作网络状况分析可以发现,国家间的合作日益增加,亚洲国家在合作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2017年11期 v.39;No.334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164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周钧;张正慈;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者弗雷德·科萨根自20世纪80年代起关注教师反思的研究。一方面,他沿着前人"对经验的理性反思"建立ALACT系统反思结构模型,又引入"洋葱模型",丰富反思的内容和水平维度;另一方面,他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审视纯理性反思的不足,提出核心反思的概念,并完成了理论视角的完善和多项实证研究。从关注缺陷和不足转向关注如何通过思维、感受、愿望三个信息通道发挥核心品质的作用。核心反思观为我们理解教师反思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017年11期 v.39;No.334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82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申仁洪;
在美国P-12教育及转衔服务中,特殊儿童自我倡导是自我决定的核心成分,被当作帮助特殊儿童走向独立的重要基础。在正常化运动、去机构化运动、残疾人自助运动和独立生活运动的推动下,美国特殊儿童自我倡导经历了从社会运动到教育服务的发展过程。与之相对应,其内涵也包括了特殊儿童赋权增能与倡导活动技能的两大侧面。对于特殊儿童自我倡导能力的培养有三类基本模式:独立转衔课程或专门课程设置与实施、融合到日常课堂学习的实践和学校外的倡导团体影响模式。
2017年11期 v.39;No.334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90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思帆;张希希;
印度独立70年以来的残疾儿童教育政策轨迹,体现为路径演化从隔离到融合,法规体系从宪法逐步到专门法案,相关项目已经从初等教育延伸到了中等教育。依托教育政策,印度残疾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状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教育数量、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态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经济基础、顶层设计、管理水平及社会文化等四个方面。
2017年11期 v.39;No.334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69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婧;朱婷婷;肖翠萍;
近年来,澳大利亚自闭症患病者数量增加,学龄期的自闭症人数增加。澳大利亚高度重视自闭症学生教育的发展,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为了保障自闭症学生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澳大利亚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和法规,在学校层面开展一系列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多元的教育安置形式、灵活的教育资助模式、适宜的学习环境、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系统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改善了自闭症学生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但与此同时,澳大利亚自闭症学生的教育支持也面临着政府财政压力大、社会资金参与度低以及边远地区特殊教师资源短缺等挑战。
2017年11期 v.39;No.334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下载次数:100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