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俊;何多明;
教育系统的结构对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互动关系有重要影响。中国、德国与美国的教育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带来了不同教育系统中的个体所面临的教育路径分化与选择的不同。在德国,个体教育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进入教育类型与层次中的哪个部分;在美国,个体教育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选择哪所学校;在中国,个体对学校和学校类型的选择都比较重要。这些差异分别对相应的教育体系构成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2017年03期 v.39;No.326 3-1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249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程军;高文豪;
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框架,主题词分析、搭配分析和索引分析呈现了美国公立大学使命宣言关于办学定位、组织活动、课程教学和资源策略四个话语变迁主题。研究发现,全球化3.0时代的学生中心理念由"教育机会供给"延展至"可迁移能力培养";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大学社会活动学术质性增强,以"拓展"为代表的组织活动正在逐渐融入传统大学功能之中;"知识发展"与"社会服务"的互动是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全球视野"开始融入传统服务-学习框架之中;后经济危机时代,由单纯依赖学费增长转向以多元筹资为基础的可持续性财政管理是公立大学资源策略的重要理念转向。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超越传统文本分析的新视野。
2017年03期 v.39;No.326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40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霄;丁邦平;
现象图析学是瑞典哥德堡大学教育学系的研究团队发明并使用的一种教育研究方式,属于教育研究领域一种中观层面的方法论,拥有独特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假设。现象图析学的本体论假设,即知识并非绝然的客观真理,而是个体观念与外部现实世界交互式作用的结果。认识论假设,即描述是获得个体对于具体事物观念的基本认识方式。方法论假设,即强调数据收集过程中的探索性特征以及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情境性特征。现象图析学旨在对个体对于周遭世界体验的现象进行描述,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阶观点和二阶观点、差异、质的差异的(理解)方式、描述的分类等。近年来,教育研究领域使用现象图析学完成的经验性研究数量与日俱增,但其尚未引起我国大陆学者的高度重视。
2017年03期 v.39;No.326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466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柳亮;刘小平;
"四功能范式"理论与"一般化象征性媒介"理论是塔尔科特·帕森斯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解释框架。专业问责是高等教育问责的主导形式,"认知理性"与"认知复合体"、"专业"与"专业复合体"以及"工具行动主义"与"制度化个体主义",分别为专业问责提供了内在的知识-价值基础、结构化的制度基础与宏观的社会文化基础。专业问责以"价值承诺"流通的形式对大学施加约束,意味着大学"部分自主"的地位,并且与深层的大学信任问题相联系。社会与公众对于大学信任的流失,既刺激了外部问责的扩张,又对专业问责与大学自主提出了挑战。帕森斯关于高等教育问责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2017年03期 v.39;No.326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07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华仔;汪霞;
改进学生学习成绩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美国校外辅助项目作为社会支持的平台,以丰富的形式和多样化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与学校的合作上仍然存在不足。美国校外辅助项目通过深化与学校的协调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改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2017年03期 v.39;No.326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9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曹艳红;杨启光;
网络信息与通信技术驱动下的全球化时代,不断赋予兼具便捷性与多媒体数字处理功能的移动设备在促进教育与学习革命上的重要使命。通过国际组织、国家政府以及移动技术与学习领域研究人员的推动,移动学习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变革学习者学习方式、促进发展中国家教育公平方面发挥愈加突出的重要作用。由于移动学习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仍面临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困境与挑战。在未来只有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完善的硬件设施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发,才能更好地达成移动学习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
2017年03期 v.39;No.326 60-6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88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陈鹏;肖龙;
作为一项在英国16-19岁教育阶段实施的新的三级资格课程计划,核心数学课程的实施源于高中阶段数学教育的危机、高等教育对数学技能的需要以及劳动力市场对数学技能的需求等。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施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编排方式,注重应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专业项目的需要分别通过5个专业团体授予的应用数学证书、情境数学证书、工作与生活数学证书、量性推理证书、量性问题解决证书和AQA数学学习证书等6个证书加以认证,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运行框架。
2017年03期 v.39;No.326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9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吉康;
体验学习理论以库伯的理论最具代表性,但其学习风格与其理论基础存在偏差,模型的建构也不符合建模规则。2014年,澳大利亚学者在批判库伯理论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学习双循环圈理论。该理论重新界定了体验学习活动的类型,提出了新的模式和模型,阐述了体验学习活动的形式、本质和过程机制,具有明确性、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017年03期 v.39;No.326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215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杨梅;袁李兰;
自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全纳教育"以来,英国教育界对于全纳教育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持"全纳"观点的学者认为,特殊教育不应该只在特殊学校实施,这违反了人权;而持"特殊"观点的学者认为,全纳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家长的真正选择。英国教育界虽然对于"全纳"还是"特殊"的形式存在争议,但是他们对于全纳教育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成功过渡到成年作准备。
2017年03期 v.39;No.326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459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4 ] - 周丹;王雁;
美国作为融合教育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非常重视融合教育教师的培养与研究,尤其关注融合教育教师素养的提升。着眼于我国随班就读教师融合教育素养提升的现实需求,本文从融合教育教师素养入手,研究发现美国融合教育教师素养构成的三个基本维度(专业价值、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及其融合性胜任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促进我国随班就读教师融合教育素养提升的几点启示。
2017年03期 v.39;No.326 89-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6394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郭凯;
作为"未成年人"和"残疾儿童"双重身份的学生,其受教育权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教育权利的行使。美国《残疾人教育法》及其相关法律对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权利做出了明确、具体、详细的规定。美国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权利主要包括程序性保护及其知情权,教育记录获取、保护、销毁权,教育参与权,教育救济权,以及获得指导、咨询、培训、服务的权利。
2017年03期 v.39;No.326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1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