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

教育思想与理论研究

  • 教育结构对社会分层与教育互动关系的影响——对中国、德国和美国的比较分析

    李俊;何多明;

    教育系统的结构对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互动关系有重要影响。中国、德国与美国的教育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带来了不同教育系统中的个体所面临的教育路径分化与选择的不同。在德国,个体教育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进入教育类型与层次中的哪个部分;在美国,个体教育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选择哪所学校;在中国,个体对学校和学校类型的选择都比较重要。这些差异分别对相应的教育体系构成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2017年03期 v.39;No.326 3-1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249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公立大学使命宣言的话语变迁——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

    程军;高文豪;

    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框架,主题词分析、搭配分析和索引分析呈现了美国公立大学使命宣言关于办学定位、组织活动、课程教学和资源策略四个话语变迁主题。研究发现,全球化3.0时代的学生中心理念由"教育机会供给"延展至"可迁移能力培养";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大学社会活动学术质性增强,以"拓展"为代表的组织活动正在逐渐融入传统大学功能之中;"知识发展"与"社会服务"的互动是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全球视野"开始融入传统服务-学习框架之中;后经济危机时代,由单纯依赖学费增长转向以多元筹资为基础的可持续性财政管理是公立大学资源策略的重要理念转向。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超越传统文本分析的新视野。

    2017年03期 v.39;No.326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40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现象图析学:一种中观层面的教育学研究方法论

    张霄;丁邦平;

    现象图析学是瑞典哥德堡大学教育学系的研究团队发明并使用的一种教育研究方式,属于教育研究领域一种中观层面的方法论,拥有独特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假设。现象图析学的本体论假设,即知识并非绝然的客观真理,而是个体观念与外部现实世界交互式作用的结果。认识论假设,即描述是获得个体对于具体事物观念的基本认识方式。方法论假设,即强调数据收集过程中的探索性特征以及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情境性特征。现象图析学旨在对个体对于周遭世界体验的现象进行描述,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阶观点和二阶观点、差异、质的差异的(理解)方式、描述的分类等。近年来,教育研究领域使用现象图析学完成的经验性研究数量与日俱增,但其尚未引起我国大陆学者的高度重视。

    2017年03期 v.39;No.326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466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塔尔科特·帕森斯高等教育问责思想初探

    柳亮;刘小平;

    "四功能范式"理论与"一般化象征性媒介"理论是塔尔科特·帕森斯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解释框架。专业问责是高等教育问责的主导形式,"认知理性"与"认知复合体"、"专业"与"专业复合体"以及"工具行动主义"与"制度化个体主义",分别为专业问责提供了内在的知识-价值基础、结构化的制度基础与宏观的社会文化基础。专业问责以"价值承诺"流通的形式对大学施加约束,意味着大学"部分自主"的地位,并且与深层的大学信任问题相联系。社会与公众对于大学信任的流失,既刺激了外部问责的扩张,又对专业问责与大学自主提出了挑战。帕森斯关于高等教育问责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2017年03期 v.39;No.326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07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高校学术治理研究

  • 美国对学生教育资料的规范化使用及其启示

    吴亮;

    法律要确保学生教育资料免遭教育机构、第三方的不当公开,同时也要为必要且合理的公开设定门槛。学生及家长对其教育资料享有知悉权、允许教育机构向第三方披露的同意权、更正权、监督与救济权。依据使用受限程度的不同,美国学生的教育资料分为个人可识别信息、教育信息、目录信息三种。目录信息可供教育机构和第三方随意使用,个人可识别信息非本人或者家长许可不得使用。教育信息的使用是否要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同意,取决于两项判断标准:教育信息是否直接涉及学生的教育情况;教育信息是否由教育机构所掌握。其中,受学生与家长控制的一部分教育信息包括:与学籍管理有关的个人可识别信息;直接涉及学生的教育情况、且由教育机构掌握的学生成绩评量、管教辅导资料;教职工私人对未成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记录;用于监测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果的教师监视器影像等。

    2017年03期 v.39;No.326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如何增强校友认同感的?——一项基于密西根大学教育学院的个案研究

    申超;

    大学各院系是促使校友形成对母校认同的主要组织依托。从组织能动性的视角来看,密西根大学教育学院作为一个积极的行动者,通过在正式与非正式场景中设计学术探讨类、公共事务类和私人情谊联络类的集体活动,为组织成员间有规律地持续互动,创造了时空交错的多样化的机会。这些集体活动包括秋季联谊、全院会议、期末庆祝、炉边谈话、俱乐部、午餐会、教师招聘会、院长遴选座谈会、学术年会招待等。组织成员凭借这些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组织认同是待研究的问题。

    2017年03期 v.39;No.326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87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课程与教学研究

  • 试析美国校外辅助项目对中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改进

    陈华仔;汪霞;

    改进学生学习成绩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美国校外辅助项目作为社会支持的平台,以丰富的形式和多样化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与学校的合作上仍然存在不足。美国校外辅助项目通过深化与学校的协调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改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2017年03期 v.39;No.326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9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移动学习支持下的教育质量与公平:国际研究与实践的新进展

    曹艳红;杨启光;

    网络信息与通信技术驱动下的全球化时代,不断赋予兼具便捷性与多媒体数字处理功能的移动设备在促进教育与学习革命上的重要使命。通过国际组织、国家政府以及移动技术与学习领域研究人员的推动,移动学习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变革学习者学习方式、促进发展中国家教育公平方面发挥愈加突出的重要作用。由于移动学习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仍面临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困境与挑战。在未来只有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完善的硬件设施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发,才能更好地达成移动学习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

    2017年03期 v.39;No.326 60-6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88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英国高中核心数学课程的缘起与运行框架

    陈鹏;肖龙;

    作为一项在英国16-19岁教育阶段实施的新的三级资格课程计划,核心数学课程的实施源于高中阶段数学教育的危机、高等教育对数学技能的需要以及劳动力市场对数学技能的需求等。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施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编排方式,注重应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专业项目的需要分别通过5个专业团体授予的应用数学证书、情境数学证书、工作与生活数学证书、量性推理证书、量性问题解决证书和AQA数学学习证书等6个证书加以认证,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运行框架。

    2017年03期 v.39;No.326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9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试析体验学习双循环圈理论

    王吉康;

    体验学习理论以库伯的理论最具代表性,但其学习风格与其理论基础存在偏差,模型的建构也不符合建模规则。2014年,澳大利亚学者在批判库伯理论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学习双循环圈理论。该理论重新界定了体验学习活动的类型,提出了新的模式和模型,阐述了体验学习活动的形式、本质和过程机制,具有明确性、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017年03期 v.39;No.326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215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特殊教育研究

  • “全纳”还是“特殊”:英国关于全纳教育的争议

    杨梅;袁李兰;

    自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全纳教育"以来,英国教育界对于全纳教育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持"全纳"观点的学者认为,特殊教育不应该只在特殊学校实施,这违反了人权;而持"特殊"观点的学者认为,全纳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家长的真正选择。英国教育界虽然对于"全纳"还是"特殊"的形式存在争议,但是他们对于全纳教育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成功过渡到成年作准备。

    2017年03期 v.39;No.326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459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4 ]
  • 美国融合教育教师素养构成及启示

    周丹;王雁;

    美国作为融合教育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非常重视融合教育教师的培养与研究,尤其关注融合教育教师素养的提升。着眼于我国随班就读教师融合教育素养提升的现实需求,本文从融合教育教师素养入手,研究发现美国融合教育教师素养构成的三个基本维度(专业价值、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及其融合性胜任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促进我国随班就读教师融合教育素养提升的几点启示。

    2017年03期 v.39;No.326 89-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6394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权利

    郭凯;

    作为"未成年人"和"残疾儿童"双重身份的学生,其受教育权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教育权利的行使。美国《残疾人教育法》及其相关法律对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权利做出了明确、具体、详细的规定。美国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权利主要包括程序性保护及其知情权,教育记录获取、保护、销毁权,教育参与权,教育救济权,以及获得指导、咨询、培训、服务的权利。

    2017年03期 v.39;No.326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1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比较教育学科建设

  • 比较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回归问题意识与文化精神

    杨明全;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欠缺知识建构的批判力;欠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欠缺专业领域的聚合力。比较教育学科要获得新的突破,有必要从深层次上把握这个学科的本源,将"异文化情境中的教育问题"确立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比较教育研究应该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应该是基于证据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应该是充满文化精神的研究。

    2017年03期 v.39;No.326 101-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53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与比较教育的时代使命——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八届年会综述

    段会冬;李振玉;

    <正>2016年12月3日至4日,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八届年会在海口顺利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主办,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本次会议规模盛大,嘉宾众多。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会议交流。会务组共收到论文近300篇,其中硕博研究生的论文超过了半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人才后备队伍的不断壮大。本次年会的主题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

    2017年03期 v.39;No.326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88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