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

专论

  • 走进“学习为本”的教育时代——写在《德洛尔报告》发表20周年之际

    曾文婕;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德洛尔报告》,即《学习:财富蕴藏其中》,在"学习"的视野下观照"教育",开启了"学习为本"的教育时代。《德洛尔报告》孕育了经济发展与人性进步整合的学习价值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成人共生的学习内容观,生活时间即学习时间和生活空间即学习空间的学习时空观,以及人人都是学习者的学习主体观。《德洛尔报告》的影响力堪比"白皮书",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引发了教育目的、内容和评价层面的政策创新。20年来,人们不断讨论、续写和回应《德洛尔报告》,实施了一系列深化"学习为本"教育进程的研究课题和项目。

    2016年12期 v.38;No.32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121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一带一路”教育研究

  • “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对外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情况调研报告

    鲍东明;曾晓洁;张瑞芳;

    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新疆、福建作为核心区,广东作为战略枢纽,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三省高校利用自身的地域、经济及人文优势积极开展了对中亚、东南亚各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但三省高校也存在对外合作中学历教育发展不够、特色专业欠缺、种类偏少、孔子学院教材及师资本土适应性不强、"一带一路"教育研究薄弱、专门研究人才欠缺等问题。建议国家层面可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调,积极促进我国在中亚和东南亚地区开展高等教育海外办学,研究和有效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需求,开办特色孔子学院,从而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2016年12期 v.38;No.323 8-1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1993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全球治理视域下我国的国际组织人才发展战略

    阚阅;

    当今世界国际组织在各个领域的全球治理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联合国系统作为最具普遍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作用更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渐得到彰显。这突出体现在我国在联合国会员国会费分摊比例的提高,以及中国籍国际职员在联合国各机构的广泛覆盖和人员总数的不断增加。然而,目前我国在联合国系统的国际职员仍面临代表比例不足、担任高级职位比例偏低等困境和挑战。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应着力通过政府部门的政策协调、制度保障与项目支持,以及高校的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和师资提升等措施,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国际组织人才,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和全球治理的能力。

    2016年12期 v.38;No.323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3274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1 ]
  • 区域跨境高等教育合作新模式的探析与借鉴——以巴伦支海跨境大学为例

    薛卫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人员流动、项目流动和机构流动为标志的三种主要跨境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在一些跨境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在国际组织、区域国家政府、高等院校等协力合作下,一种新的区域跨境高等教育合作模式——跨境大学出现并迅速发展。通过对典型案例巴伦支海跨境大学的产生背景、运作机制、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建议我国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和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跨境高等教育活动时,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跨境大学的价值与作用,积极构建"一带一路"跨境大学;推进学位学历互认,加强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多方筹集资源,拓宽办学实体来源;畅通沟通和协调机制,助推跨境高等教育深入务实合作。

    2016年12期 v.38;No.323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89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一带一路”战略下东南亚汉语人才培养探析——以印度尼西亚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为例

    高皇伟;吴坚;

    东南亚汉语人才培养不仅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其发展现状呈现出战略需求、实用价值和协同教育的特征。以印度尼西亚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为例,采用实地调查法,分析汉语人才培养的内容,包括素养与胜任力并重的培养目标;技能与专业课程协同发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内容;实践导向的论文写作基准。从中发现汉语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和实战能力较强,社会影响广泛,但也存在诸如专业建设薄弱、学术研究平庸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2016年12期 v.38;No.323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下载次数:1286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非洲大学科研政策、困境及中非合作建议

    万秀兰;

    近年来,非洲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科研观念开始转型,非洲区域组织、政府和大学纷纷出台加强大学科研的政策。这些政策旨在建立系统有效的科研管理体制及多种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科研信息化水平。但目前大多数非洲大学在科研管理能力建设、科研地位、科研条件及科研实效等方面面临困境。中非大学科研合作应该明确合作的目标和重点领域,致力于发掘现有平台潜力,拓展非洲本土新平台,参与非洲大学科研一体化进程,建立健全合作的评估与激励机制。

    2016年12期 v.38;No.323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52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非盟高等教育空间创建及启示

    李化树;叶冲;孟亚歌;

    基于"非洲复兴"的共同愿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盟按照一体化进程路线图,以"非洲个性"认同,引领非洲一体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创建高等教育空间,极大提升了非洲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及国际竞争力。探析非盟高等教育空间建设的成功经验,转变单一地区发展模式,建立高等教育区域合作联盟;制定区域合作发展规划,搭建人才资源共治共享平台;推进多方联动协调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对深化中非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全方位合作,强化我国高校与非洲大学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中非高等教育交流互鉴,做强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相适应、相协调的区域高等教育,共同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2016年12期 v.38;No.323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44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课程与教学研究

  • 国际课程在中国:发展现状、认知维度及价值分析

    滕珺;胡佳怡;李敏;

    随着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国际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发展迅速。其中,国内主流的国际课程包括IB、AP、A-level/IGCSE、BC、VCE/WACE、PGA和IMYC/IPC。本文提出了认知这些国际课程的四个维度:课程地域维度一全球性与区域性;课程目标一国际意识与知识习得;课程组织一学科学习与主题探索;推广战略一全球胜任力与市场驱动力。这四个维度构成了国际课程的认知坐标模型,而不同国际课程在这个坐标模型中分别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并呈现出凸显国际意识培养和主题探索学习的基本发展趋势。

    2016年12期 v.38;No.323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下载次数:1449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韩国“核心素养”体系的价值选择

    姜英敏;

    2015年9月,韩国教育部高调提出"核心素养"体系,在"培养创新、融合型人才"目标下,归纳、设计出创造性思考、审美感性、自我管理、知识信息处理、共同体、沟通等六方面素养。韩国核心素养的价值选择,是该国在积极吸纳世界教育潮流的同时对原有教育理念进行扬弃的结果,旨在消除韩国教育的痼疾,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核心素养体系作为初中等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路,将深刻影响韩国的基础教育模式,如打破学习的时空界限,彻底改变学习途径和方法,重构学习评价方式等。

    2016年12期 v.38;No.323 61-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下载次数:1857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新西兰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构建与实施

    王俊民;

    2007年,新西兰教育部颁布的《新西兰课程》将核心素养作为一个与学习领域并列的新维度列入学校课程,强调依托各学习领域发展具体素养和核心素养。自实施以来,新西兰课程变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课程变革本身的复杂性、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够、教师适应变革所需的时间和对课程实施的信心不足以及缺少更为精细、持续的指导等因素,使课程实施面临极大挑战,国家教育成就结业考试已经成为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

    2016年12期 v.38;No.323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下载次数:1677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美国“RULER社会情感学习实践”的实施及其启示

    曹慧;毛亚庆;

    关注学生社会性发展,注重学生精神层面提升的社会情感学习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取向,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美国在基础教育中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耶鲁大学在美国中小学中所推进的基于在教学中尝试提升学生情绪智力,以生态系统模型和成就模型制定的标准化实施路径和七大实施步骤,以及开发"情绪智力锚定系统"和"情感词汇课程"的"RULER社会情感学习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使得师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得以发展、学校氛围得以改善、教学效果及学业成绩得以提升。

    2016年12期 v.38;No.323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5001 ] |[引用频次:92 ] |[阅读次数:1 ]
  • 美国K-12阶段技术教育发展趋势与启示

    邵长兰;

    美国是技术和技术教育发达的国家。进入21世纪,为应对新的社会、经济问题,技术教育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把技术教育培养目标转向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建构具有技术素养的社会;把工程学及工程设计内容整合进K-12技术教育课程框架,形成多种整合的技术和工程教育课程,如"准工程学"课程模式和"项目引路"课程模式以及"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可从中获取颇多启示。

    2016年12期 v.38;No.323 80-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下载次数:85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英国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舞弊预防与惩戒机制探析

    苗学杰;

    保证高利害考试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是一个现实性难题,英国从组织管理、制度规范和监督机制多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完善的舞弊预防与惩戒体系。预防措施包括监管机构实施资质认证和考试授权;授证机构提供舞弊防范指导和风险预警;考试中心执行动态监控和公示、外审、抽查制度;保护检举者权益。惩戒措施包括制定责任主体明确、审计权力制衡舞弊处置流程;执行针对性强、威慑力高的多层分级惩戒。

    2016年12期 v.38;No.323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79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研究

  • 论大学章程的文化个性——基于欧洲三所大学章程的比较

    尹建锋;

    大学章程文化个性可以界定为大学章程在制定与执行中所表征的制度文化特质,狭义上涵盖了民族文化传统、学术文化传统与院校文化传统。以此理论框架分析英、德、法三部大学章程的文本,可发现不同国家的大学章程表现出各自的民族教育特色、学术传统特色与院校历史文化特色诸方面的文化个性,并蕴含自由教育、学术自由和核心竞争力三方面的文化共性。

    2016年12期 v.38;No.323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61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跨越职业生涯的高校教师发展——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服务体系

    张胤;武丽民;

    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服务从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研究生开始,延展到新教师入门、成熟教师发展,止于资深教师的经验传承,形成了一个涵盖教师职业生涯终身的完善体系。该体系面对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提供极具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教师发展培训的效果,值得我国借鉴。

    2016年12期 v.38;No.323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80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全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