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时见;赫栋峰;
推行绩效工资是美国多年来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影响,公立学校不同程度地遭遇了财政危机,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也因此而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总结了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新经验,以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提供借鉴。
2009年12期 v.31;No.239 1-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574 ] |[引用频次:127 ] |[阅读次数:0 ] - 李玲;
职前教师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职前教师教育,提高入职教师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本文介绍了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在国外的缘起以及在教师教育与发展中的运用,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了将这一新的方法运用于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09年12期 v.31;No.239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90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兰英;张博;
反思是新时代所需要的教师的显著性特征,反思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目前,反思型教师的培养逐渐前移到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对于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程设置和教学实习的开展都难以满足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的要求。英国在培养职前教师反思能力方面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009年12期 v.31;No.239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78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2 ] - 何茜;谭菲;
韩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是韩国政府注重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果之一。当前,韩国教师教育呈现出公、私并存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重视提高质量,以本科教育为起点向高层次教师教育发展。韩国教师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四大特色:一是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二是多样化的教师在职培训体系;三是专门的教师联盟及教师社会保障组织;四是公平的教师聘用制度。
2009年12期 v.31;No.239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21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卢乃桂;王夫艳;
教师专业身份是教学专业的核心。持续的教育变革改变了教师的生存状态和意义感受,也要求教师专业身份进行相应的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建构既包括社会和文化制度的要求,也关涉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承诺,体现了个人与社会、工具和本体价值的统一。
2009年12期 v.31;No.239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551 ] |[引用频次:100 ] |[阅读次数:1 ] - 生兆欣;
回顾20世纪的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我们可以把研究目的观分为"借鉴论"和"交流论"。前者以认识他国教育现象、探索普遍教育规律为认知性目的,并通过"本土化"来实现"借鉴"的实践性目的;后者以认识他国教育的独特性为认知性目的,并通过"本土生长"来实现"交流"的实践性目的。两类观点的出现与社会历史、社科理论和比较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2009年12期 v.31;No.239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75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金美福;查英;
教师教育课程在于提升教师的教育学素养,因此应该突出教师进行教育的比较研究的能力。我们在运用名著《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作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运用的过程中,提出了埃德蒙·金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是什么"的问题。研究原著,本文认为金的比较教育研究理论,即"三种教育模式"论和"第三维研究"方法论具有显著的"生态学的"特性。金深受波普尔科学哲学和怀特海机体哲学影响,其比较研究方法论之"生态学的"原理有二:一是知识的分类、进化与关系原理;二是比较范畴与相互关联性原理。
2009年12期 v.31;No.239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82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续润华;
滕大春先生是新中国外国教育史和比较教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自觉地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到我国外国教育的研究中,并对外国教育的研究目的、内容与原则等方面提出了颇具新意的观点,对建立我国外国教育史和比较教育学学科、加快我国外国教育研究的步伐、丰富和完善我国教育理论宝库、促进我国当前的教育理论研究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9年12期 v.31;No.239 40-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7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滕珺;
2009年7月5日至8日,UNESCO在法国巴黎召开了"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并通过了《高等教育与研究的新动力:社会变革与发展》公报。公报突出强调了高等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分别讨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入学机会、公平和质量"、"国际化、区域化和全球化"、"学习、研究和创新"及"非洲高等教育"5大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公报呼吁各国政府应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鼓励多元发展、加强区域间合作,以促进全纳、多元知识社会的建立。
2009年12期 v.31;No.239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14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陈超;
"国家大学"理念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高等教育理念,它的基本思想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的高等教育政策,并对美国公、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回顾了美国"国家大学"理念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分析了国家大学运动的影响及其经验教训,并得出若干启示。
2009年12期 v.31;No.239 56-5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进;
从创造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德国大学教育的日常文化中有一系列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实践,如大学教育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视、对学生独立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大学教学和组织安排的个性化取向。不过,与其说这些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开展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或"方案",倒不如说它们是一种对行为主体而言因习以为常而"日用而不觉"的日常文化实践。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创新能力培养只有在成为日常文化而被明晰意识所"遗忘"时,创新能力培养才算是真正告别了"谈论"的层面而成为现实。
2009年12期 v.31;No.239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22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覃兵;胡蓉;
韩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与普及化的过程中取得了成功,其完善的学分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学分银行制作为一种新的学分认证方式是学分制的延续与发展,在推动韩国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韩国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制的发展历程、学分认证和学位授予方式及学分银行制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启示。
2009年12期 v.31;No.239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618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