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

非洲教育研究

  • 南非高等教育变革及其主要成效

    顾建新;

    民主新南非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广泛而深入的变革。本文依据南非高等教育变革政策的演进逻辑和指向将整个变革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介绍了各阶段的主要政策活动和变革动议,总结了南非高等教育变革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结构与规模、教育公平和效率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

    2008年11期 No.22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672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肯尼亚高等学校科研与产业的联系

    万秀兰;

    肯尼亚高等学校的科研受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科研的组织、队伍建设、物质条件,特别是与产业联系等方面都面临深重的危机,因此试图通过加强与产业的联系缓解自己的困境。这类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目前还存在涉及政府、高等学校和企业各方面从认识到实践的很多问题。由此,肯尼亚各界提出了一些关于三方相关责任和作用的建议和对策。这些建议和对策尽管对当前肯尼亚的问题有针对性,但还缺乏更长远、更系统的思考。

    2008年11期 No.226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尼日利亚高等教育就业政策分析

    楼世洲;宁业勤;

    尼日利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自20世纪80年代起渐入困境。为此,尼日利亚联邦政府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包括改革大学课程内容、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等,积极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然而,总体上看,这些政策并没有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究其原因,既有国家经济对劳动力吸收力低和高等教育迅速膨胀等客观原因,也有政策实施不力和政策自身存在偏差等主观原因。

    2008年11期 No.226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政策关照下的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性别平等问题——基于对得巴布大学的女生分析

    陈明昆;

    由于受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埃塞俄比亚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一直很低。虽然政府在教育政策中明确提出对妇女的特别关照,如针对"发展中"地区的女性实行降分录取的"确认行动计划"等,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并不理想。通过对得巴布大学女生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女生辍学人数偏高、毕业生人数偏少等问题并没有明显好转。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埃塞俄比亚的教育平等政策苍白无力,其文化、风俗、传统观念、价值和信仰等社会因素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

    2008年11期 No.226 19-2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研究生教育

  • 近年来美国博士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改革措施

    张济洲;

    美国博士教育的基本模式为世界各国所借鉴。但是近年来,美国国内对其博士教育存在大量的批评。这使得整个美国博士教育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美国政府机构以及许多私人慈善基金会发起或资助多项针对博士生教育问题的改革,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这将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2008年11期 No.226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64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新世纪美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白华;

    新世纪以来,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在规模与质量上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美国政府、民间组织、大学和企业等多方合作,颁布并制定了相应的法案和计划,采取了具体的措施以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2008年11期 No.226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0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德国大学博士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及变革尝试

    张帆;王红梅;

    长期以来,德国大学博士生培养主要是两种途径:传统的"师徒制"和小规模的"研究生院",其中尤以前者为主。这种缺乏系统管理、散兵游勇式的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科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已发生悄然变化,很多大学都在进行各种尝试,其中吉森大学的人文科学研究生培养中心(GGK)就是其中一个成功范例。

    2008年11期 No.226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848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研究生教育政策研究

    王威;

    长期以来,日本高等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日本国内掀起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高潮,日本研究生教育政策从规模化、多样化、高度化和重点化方面出发,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本文尝试对日本研究生教育政策的背景和内容进行分析,并考察其政策的特征及效果。

    2008年11期 No.226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85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课程·教材与教法

  • 国际能源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吴志功;王伟;

    国际能源教育的兴起有其历史必然性。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矛盾使得能源危机四伏。国际社会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遍尝了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的苦果,使得国际社会对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能源意识普遍重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能源教育发展方兴未艾,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趋势,其经验对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2008年11期 No.226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1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在协商中实现公益——美国公益教育的启示

    于希勇;

    自由主义不能概括美国公民教育的全部,公益教育在美国公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公益教育主要通过学生扮演协商者的角色来实施。本文通过对美国公益教育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我国公益教育应借鉴美国公益教育的基本形式,帮助学生学会协商;另一方面,我国公益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为和谐社会培育良好公民。

    2008年11期 No.226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0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建构的比较——以课文《手棒空花盆的孩子》为例

    丁炜;

    本文从叙事学和教学论的角度对中美两国教材共同编选的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指出教材内容建构的价值取向应由教材走向学材,教学内容建构应围绕意义核心展开。

    2008年11期 No.226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617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会议简讯

教师教育

  • 美国教师教育发展的问题之争及其启示

    朱家存;辛治洋;

    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伴随着问题的争论,这些争论涉及到两大根本问题:在培养目标上,话题已经由多元文化教师转到反思性教师的培养上;在课程设置上,"学科教学知识"的理念开始逐步取代学科中心主义的基本主张。在美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争论中,课程设置之争也是学科地位之争和学科利益之争;这种争论建立在理性对话的基础上;有了理性对话,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能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求妥善的安置。

    2008年11期 No.226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297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教师顾问计划的基本假设、实施模式及其启示

    孙炳海;李伟健;

    教师顾问计划是美国普通任课教师从事心理辅导活动的基本形式,与美国的辅导运动及教育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介绍了教师顾问计划的基本假设与实施模式,以期为中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改革带来有益的启示。

    2008年11期 No.226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国外教师临床教学决策思想研究

    张朝珍;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教师临床教学思维研究,从教师教学决策的角度描述了教师教学计划和教师课堂互动决策的过程。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评述,以引发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2008年11期 No.226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579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古德莱德的师范教育改革设想探析

    李朝阳;

    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提出了制定师范教育计划、改变教师职业的"平坦性"、建立中小学和大学的伙伴关系以及创建学校教育的生态模式等建议。这些改革设想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8年11期 No.226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759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终身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 澳大利亚终身学习政策探析

    吴雪萍;刘辉;

    为推进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终身学习政策,将终身学习思想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中。其终身学习政策主要包括改革基础教育、培养过渡能力、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拓展成人学习机会等。

    2008年11期 No.226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0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网络高等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研究

    白滨;高益民;陈丽;

    目前,美国有近90%的传统高校开展网络教育,而且对学术质量的要求与在校生完全相同,其中网络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为其质量保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学习支持服务也是远程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着重研究了美国网络高等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情况,将美国网络高等院校的学习支持服务分为学术支持服务、对网络学习者的管理服务和对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及技术支持服务三种类型,并分别加以论述。

    2008年11期 No.226 81-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421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论利益相关者视野下英国技能培训政策的变迁

    王雁琳;

    教育和培训制度包含许多利益相关者,比如政府、企业和个人等。随着英国技能政策的变迁,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形态。英国的经验表明,过分强调某些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会对技能政策造成消极的影响,而只有依靠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合作,才能使技能供求趋于均衡状态。

    2008年11期 No.226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国际教育快讯

  •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专栏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简称为"联校教社医研究论文奖计划"),原名为"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创立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其宗旨为:提倡对西方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积极发展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本土化学术方向;倡导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这项计划由两岸三地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大学汪永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黄启昌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等。他们发起这项计划,是针对目前在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中机械套用西方理论和脱离教育实践的现状,谋求学术研究的改革。目前,已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华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12所院校参与了该项计划。本刊开辟专栏对论文奖计划的相关活动及研究成果作连续介绍。有关该论文奖计划的详细资讯,请查阅http://www.compe.cn的相应专栏。

    2008年11期 No.226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