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

  • 大学排行——问题与对策

    王英杰;

    本文尝试分析了大学排行出现的必然性和目前大学排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改进大学排行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8年10期 No.22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109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从联邦政府的三次干预透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陈超;郄海霞;

    本文认为,20世纪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迅速崛起并非单纯的自然演变过程,而是在联邦政府财政干预和危机干预之下的突变过程,它是与联邦政府的有效干预密不可分的。本文以联邦政府的三次重大干预为脉络,系统研究联邦政府干预大学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为我们分析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因提供新的视角。

    2008年10期 No.225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63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扩大教育机会 提高教育质量——美国未来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解读

    王晓阳;

    未来高等教育委员会是美国教育部长斯佩林斯于2005年任命的咨询机构。2006年9月,该委员会提交报告,对美国高等教育入学能力、支付能力、教育质量、绩效责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剖,并提出了六条改革建议。研究这一报告对于我们了解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动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分析了报告出台的背景、主流媒体及大学的反映、四个主题词的意义、改革的外部与内部动因、改革建议与责任分工等,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谈了四点启示。

    2008年10期 No.225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55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美国高校招生的公平与效率研究

    吴向明;

    公平与效率是各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对教育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理解决定了高校招生录取标准采用同一尺度还是多元尺度。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发展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政府通过立法和政策导向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体现了公平的价值取向;而高校追求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选拔效率。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发展的经验可以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提供启示。

    2008年10期 No.225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985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教育思想与理论

  • 美国“择校”中的争论:问题的性质及制度涵义

    曾晓东;

    "选择"机制加入义务教育的"配给"体制中,会给原有的体系带来价值和技术层面的冲突。价值冲突主要表现为义务教育的均衡与差异间的价值冲突,技术层面的冲击则表现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途径到底应该落实为寻找有效教学的途径还是依赖"选择"带来的激励。价值和技术层面的冲突.必然会对义务教育理念和制度产生影响。

    2008年10期 No.225 22-2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806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择校对中小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国外实证研究的视角

    杨明全;

    择校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国外实证研究显示,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择校可以从普遍意义上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但对于特定种族的学生来说(如非洲后裔的学生),择校有助于这类学生成绩的改善。本文以国外学者对教育券和特许学校的实证研究为例,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证研究的视角考察择校对中小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以期为当前我国有关择校问题的讨论提供启示。

    2008年10期 No.225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66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择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述评

    李湘萍;

    本文从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对美国择校研究进行梳理与简要评论,通过综述研究发现,美国择校研究具备多学科理论基础和较为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择校研究具备公共选择理论、民营化理论、教育选择理论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上,美国择校研究注重研究方法与过程的科学性,而非研究结论的普适性。这些可以为我国今后的择校研究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参考与借鉴。

    2008年10期 No.225 31-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75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教育券制度解读

    刘优良;

    源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教育券,是一种具有全新治理理念的工具类型,其实质是在教育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的一种制度安排,它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通过强化其选择权而巧妙植入市场竞争机制。迄今为止,人们提出和探讨了多种教育券工具模型,其应用凝结着决策者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改革构想,折射出丰富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意涵。

    2008年10期 No.225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739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公民”与“解放”——批判教育学两个重要主题的研究

    彭丽;

    批判教育学,作为一种对教育的政治学研究,将学校日常进行的知识传授活动"问题化",并对这种作为"政治的实践"的知识传授过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展示了学校教育是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工具。在对学校教育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批判教育学主张在学校实施一种解放的教育学,即是说,把以往作为"统治的实践"的教育改造成为一种作为"自由的实践"和"解放的实践"的教育,并倡导通过教育变革来实现社会变革,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批判性、民主性的"公民"。从而以个人的解放来实现社会的解放。论文旨在对批判教育学纷繁芜杂的文献进行一次梳理工作。论文着重从意义分析的角度,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以"公民"和"解放"为核心类属的意义分析模型。然后,论文以"公民"和"解放"的意义分析为基础,对"公民"和"解放"两个主题进行了意义的梳理和分析。

    2008年10期 No.225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88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印度教育“保留政策”问题探析

    施晓光;

    保留政策是印度政府为保障"落后"民族和弱势群体制定和实施的一项特殊优惠政策,其中一项规定是,为"落后"民族和弱势群体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保留一定比例的名额。然而,该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名额分配问题引起了印度社会的广泛争论,甚至引发出深刻的社会矛盾。本文重点考察了印度教育保留政策的历史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纷争。并试图对保留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评述。

    2008年10期 No.225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1025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非正式学习”论纲

    赵蒙成;

    非正式学习是西方国家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对于深刻认识人类学习的本质具有重大价值。一般通过对比较学校环境中的正式学习来界定非正式学习,其主要特征是学习活动蕴涵于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与结构性的教学距离较远。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社会文化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是比较法,而在收集数据时,定性和定量的手段均被采用。

    2008年10期 No.225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430 ] |[引用频次:11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和国际高等教育合作网的比较与分析

    陈侃贞;彭远威;刘承宜;

    教育期刊论文的情况往往是教育研究情况的一种反映。中外主要高等教育期刊刊名分别为《中国高等教育》(China 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研究》(中国)(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Research of Higller Education。本文基于这四种高等教育期刊的相关参数分别建立相应的高等教育合作网,从论文作者数目及不同论文作者间的合作关系的角度,揭示中国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和差异,并为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启发性和指导性建议。

    2008年10期 No.225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管理

  • 中英两国教育督导制度比较研究:动因、意义与职能

    王璐;

    英国教育督导制度至今已有将近170年的历史,而我国改革开放后督导制度的恢复重建才不到30年,但是推动两国督导制度建立的一个共同动因是全民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两国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都意识到教育督导是管理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英国在国家教育管理制度建立的同时就设立了督导机构,保证了教育事业发展的质量、教育决策的审慎和政策落实的到位,而我国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了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之后才意识到这一问题。由于中英两国政治体制和国情的不同,英国教育督导制度以督学为主,我国督导制度兼顾督政与督学。

    2008年10期 No.225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732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印度高等院校评估与鉴定新方法述评

    郭斌;张晓鹏;

    印度国家评估与鉴定委员会2007年制定并实施了高等院校评估与鉴定新方法。本文分析了印度高等院校评估与鉴定新方法的内容和特点,并指出其评估程序及时间安排、具体的评估指标和按学校类型确定各个指标的不同权重等,以供我国参考。

    2008年10期 No.225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国际教育成绩评估的发展历程、研究项目及其争论

    徐波;

    国际教育成绩评估在IEA和OECD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逐步发展了起来,数学、科学、阅读、公民教育、信息技术是大多数评估项目的首选学科,TIMSS、PISA、ICCS是当前影响较大的几个评估项目。在国际教育成绩评估的发展历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论,主要集中在评估的目标定位、评估过程的组织实施、评估对推动教育发展的功效及评估本身的影响等方面。

    2008年10期 No.225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59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国际社会学校系统防灾减灾教育研究

  • 教育应对自然灾害的战略选择——以日本、印度、伊朗三国为例

    薛二勇;

    教育是减轻灾害、保证安全的关键途径之一。日本、印度、伊朗作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经济水平、政治体制、社会文化各异,但是面对自然灾害,日本在全民互助中开展灾害情感教育,印度有针对性地面向实践者进行风险教育,伊朗致力于通过地震教育培育社会安全文化,这些国家都取得了明显的防灾减灾效果,充分体现出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同国家教育的战略选择,值得考量。

    2008年10期 No.225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261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CISD课程简介及其对我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启示

    刘徽;

    危机事件压力转化(CISD)课程是为了减缓个体在灾后可能出现的急性应激障碍(ASD)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实施的短时程会谈式团体支持活动,是当前各国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简要回顾了当代CISD课程的基本假设、基本过程与主要技术、组织形式与变式、效果检验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其对我国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启示:促进个体自我复原并引导个体在危机中成长;借助团体的支持并结合本土的文化;重视灾后心理评估与长期追踪。

    2008年10期 No.225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65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灾难教育中的学习资源开发:来自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王志强;

    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一直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中的灾难教育工作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加强中小学校中的灾难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被学生所欢迎的学习资源,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借鉴国外,尤其是和我国类似的灾难频发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可以对我国灾难教育中学习资源的开发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

    2008年10期 No.225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82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国际教育快讯

  • 俄罗斯教育贷款实施艰难

    孙春梅;李青;

    <正>据伏尔加河教育网2008年5月21日报道,虽然教育贷款的初期大纲已经于10年前在俄罗斯获得通过,但至今为止依然未得到广泛推广。虽然俄罗斯高校越来越接受成本分担原则,学费也飞速增长,但大学生们依然不愿意去银行申请教育贷款。银行也不力求提供这样的方案,而那些已经推出教育贷款的贷款组织也承认:大学生暂时更愿意获得消费性贷款以支付学费。

    2008年10期 No.225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布什签署“学生贷款市场稳定计划”

    刘平萍;

    <正>据《华盛顿邮报》2008年5月7日报道: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本周三正式签署了一项法案,以稳定850亿美元的学生贷款产业。他还强调,让贷方密切关注在未来几个月可能出现的贷款危机。该法案推出的"学生贷款市场稳定计划"将临时允许美国教育部为安全起见,将政府资金注入到疲软的二级市场(secondary market),以便让贷方获得所需的资金进行新的贷款。该项目还允许教育部提供资金给各州的担保机构,以便为学生和学院提供贷款。

    2008年10期 No.225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美教育部制定计划,支持大学生贷款市场

    孙岩;刘平萍;

    <正>据美国《纽约时报》2008年5月22日报道:周三,联邦教育部长玛格丽特·斯佩琳斯(Margaret Spellings)宣布了一项计划,提请联邦政府从学生借贷公司购买学生贷款,并且采取其他措施确保无论信贷市场陷入多大麻烦,学生都可以获得资助的机会。

    2008年10期 No.225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博洛尼亚进程”为美国高等教育敲响警钟

    刘平萍;

    <正>据美国《高等教育评论》2008年5月21日报道:欧洲高等教育系统促进高校协调的"博洛尼亚进程"已经引起了一些美国高等教育领导者的注意。最近,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著名研究员克利夫德·阿德尔曼(Clifford Adelman)发表的报告就强调,美国的高等教育需要关注博洛尼亚进程,并吸取其中一些具有特色的经验。

    2008年10期 No.225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待加强

    刘平萍;

    <正>据美国《高等教育评论》2008年5月22日报道:美国的大学校长们近来总是吹嘘他们的学校是多么国际化,许多事实也可以证明。比如,其中许多学校在国外办有分校,学校促进外国文化的研究,以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出国学习一个学期等。但是,今日由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n Coun- cil on Education)国际交流中心(Center for Interna- tional Initiatives)发布的一项研究却表明,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状况不容乐观。

    2008年10期 No.225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英专家批评私立学校过于注重形象工程

    邓茜;

    <正>据英国《每日电讯》2008年5月23日报道,英国教育标准局(Ofsted)的前任领导克里斯·伍德黑德(Chris Woodhead)教授指出,私立学校的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某些经济行为感到十分不满,认为很多经费都浪费在无关紧要的形象工程上了。伍德黑德教授指出,很多学校都在乐此不疲地建设"五星"校舍,而这种硬件层次上的竞争并没有给教育带来多少实际好处。

    2008年10期 No.225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国私人教育费用不断增加

    孙明;

    <正>据韩国教育新闻网(www.hangyo.com)2008年5月26日报道,近日,随着私人教育费用的不断增加,韩国家庭的教育费用负担也随之增加。据首尔统计厅最近发表的《2008年第一季度家庭费用动向》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私人教育费用每月为16.47万韩元,与去年同一时期相比,增加了15.7%。私人教育费用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从去年第一季度的6.0%增加到了今年第一季度的6.6%。在2003年至2008年的5年时间内,私人教育费用增加了52.3%,超过了同一时期的收入增长率(31.8%)和消费支出增长率(28.6%)。

    2008年10期 No.225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专栏

  •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专栏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简称为"联校教社医研究论文奖计划",原名为"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创立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其宗旨为:提倡对西方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积极发展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本土化学术方向;倡导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这项计划由两岸三地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大学汪永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黄启昌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等。他们发起这项计划,是针对目前在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中机械套用西方理论和脱离教育实践的现状,谋求学术研究的改革。目前,已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华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12所院校参与了该项计划。本刊开辟专栏对论文奖计划的相关活动及研究成果作连续介绍。有关该论文奖计划的详细资讯,请查阅http://www.compe.cn的相应专栏。

    2008年10期 No.225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