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明远
中国比较教育主要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在理论建设上还较薄弱,在新世纪里仍然要以研究国际教育发展规律,借鉴外国教育的优秀经验以促进我国教育发展为己任;着力于本土化理论的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2年S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47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Mark Bray,阎保华
本次世界比较教育论坛选择全球化作为主题主要是关注其对很多方面产生影响的动态过程。比较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领域。但是这并不是一种被动的、单向的影响,比较教育对全球化的诸因素也起着推动和塑造的作用。 与其它研究领域相比,比较教育与全球化之间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它一向都注重跨国分析,鼓励其研究人员具有开放的视野。同时,该领域主要的范式、方法论和重点研究课程都对跨国的变革力量有所反映。 本文首先考察了全球化的含义,然后分析了比较教育学的本质,之后分析了世界比较教育学会(WCCES)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最后,本文指出了全球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些特点,并着重指出了一些比较教育学者能够而且也应该涉足的具体研究领域。
2002年S1期 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79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长纯
在全球化条件,面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紧迫要求,比较教育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宏伟事业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这就要求我国比较教育学科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为达此目的,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在走向世界,积极地从国外优秀文化中得到必要借鉴的同时,还必须注重与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对话,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吸收独特的营养,丰富自已。特别要对“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做现代转换,使之成为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深入发展的条件和方向,也是我们同国际比较教育对话的基本立场。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之于比较教育意义的发现、“和而不同”与全球化条件下比较教育的方向及“和而不同”的哲学与比较教育研究西方中心的终结三方面论述了这个观点。
2002年S1期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66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廖春文
面对资讯科技时代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如何从宏观的角度及人文的视野探讨教育发展的路向,实乃当务之急。为进一步论述资讯时代全球化浪潮下的教育发展,本文首先析述了资讯时代全球化浪潮的意涵与迷思;其次,阐述了资讯时代全球化教育发展的吊诡;再次,提出了超越资讯时代全球化教育发展吊诡的全方位策略;最后,本文在对资讯时代全球化教育发展的展望中,提出了一些应对挑战的对策与建议。
2002年S1期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启林,朱成科
文章首先从事实和价值两个纬度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等概念进行辨析;其次着重论证了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二元互动中,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历史使命与当代的主要研究课题,最后表明作者对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
2002年S1期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52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Nina Dey Gupta,阎保华
2001年9月11日以来,出现了全球范围内改变战略和战略演习的趋势。从那以后,全球化、自由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概念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作者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口的地缘政治学将在未来扮演日益重要的领导角色。很多国家需要联合起来,以迎接地缘一地理经济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重新审视比较教育学者的角色。作者认为比较教育学者需要意识到在全球化推进过程中,信息、经济和技术等的高速增长,并在此视角下重新考察地区偏见对全球化所持有的不同态度。
2002年S1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现平
本文在分析“比较”学科大量涌现这一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着重对比研究了比较教育学与比较文学两个“比较”学科共同面临的“四个困境”:比较困境、母学科困境、学科性困境和国界困境,进而提出“比较学科”的可能性,并展望了从比较学科的视角观照比较教育学的前景。
2002年S1期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48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礼贤,饶耀平
面对21世纪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中国比较教育经历了范式的转变,表现为利用方法论工具,构筑新的理论框架,加深(或拓宽)研究的领域。通过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有关国际和比较教育的会刊、期刊和报告进行文本分析,作者试图阐明在上个世纪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找到中国比较教育在“全球浪潮”中的定位。所谓的“全球浪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比较教育话语源的多样化;比较教育学会之间的互通信息;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不断增强的张力。文章最后得出了对中国比较教育发展演进的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2002年S1期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53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Juergen Schriewer,冯巍
全球化或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显著特征。对于教育全球化进程和与之相关的教育话语,既要认识到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又不能混为一谈,而是需要从恰当的理论视角对之进行审视和分析。在本文中,作者首先概述了全球化交流的背景和相关话语,接着对全球化与特定民族文化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介绍了洪堡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成果,包括对研究教育全球化的不同理论视角的分析和比较、对国际性的多元解释等。
2002年S1期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38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铃木慎一,冯巍
作者提出西欧学者和东亚学者是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全球化的,进而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和日本的一些全球性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吸收儿童参加比较教育研究的新建议。
2002年S1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俊杰,焦彤
比较教育是研究和借鉴古今中外教育,通过整体对比和分析,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学科。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比较教育学者深入教育实践,同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协作开展研究,扩大比较教育研究的概念和领域,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层面的比较分析,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参加国际比较教育合作和交流,必将开拓21世纪比较教育蓬勃发展的广阔天地。
2002年S1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3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晓辉
以学术自由、尊重个人首创精神为特征的大学文化,正在经历日益崛起的企业文化的冲击,大学应当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吸收企业文化中的生存意识、合作意识、管理意识、客户意识、市场意识,努力去创建优势学科,打造品牌产品。关注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就是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文化铺垫。
2002年S1期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665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Holger Daun,郄海霞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权成为全世界教育政策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在大多数文献和报告中,人们对所实施的是哪一类型的分权阐述不清。来自世界各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分权被采纳之后,人们对分权实施的结果知之甚少。对于不同类型的分权,人们在概念上有所混淆。本文首先对分权进行综述,对相关的研究结果加以说明;然后陈述对分权问题的分析框架;最后根据该分析框架对分权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的讨论。
2002年S1期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Kassie Freeman,洪颖滔
本文主要讨论了匈牙利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高等院校和跨国企业之间存在的联系。作者回顾了匈牙利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信息交换的历史渊源,概述了匈牙利的宏观经济发展与改革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处于政治与经济转型时期国家高等教育和跨国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跨国企业和高等院校都需要作出调整,以达到相互适应。作者还指出,在跨国企业和高等教育之间建立一个互通的合作渠道,是匈牙利为转型国家如中国提供的成功经验。
2002年S1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谊
经济全球化,中国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者指出,改革包括职业教育立法、经费、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否则,将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2002年S1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A.Djourinski,缪胤
教育的全球化趋势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讨论了全球化对俄罗斯教育改革带来的影响以及俄罗斯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其成果:(1)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取向的改革;(2)全球化与普通教育改革;(3)高等教育国际化;(4)多元文化教育;(5)全球化与俄罗斯教育改革的成果。
2002年S1期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58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Jaquline Fendt,孙贵聪
在不断全球化的世界,跨国策略联盟,特别是收购与兼并(并购)被频繁地用作策略性管理的工具。尽管如此,现在70%以上的并购活动,以失败告终。大量的研究表明并购的失败相当程度上归因于领导和管理的失败,特别是与并购相关的管理和领导能力的不足。管理学成人教育恰恰能够发展高级管理人员的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作者引入了管理学成人教育的概念,描述了当今九种最常使用的管理学成人教育方法,并对其进了评论。本文还介绍了最新开发的一种管理学成人教育方法——苏黎世活案例教学法。
2002年S1期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饶耀平
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最为重要的后果之一是:世界各国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竞争而产生的对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的极大需求。在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推动下。传统大学所充任的角色和担负的使命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新的高等教育“提供者”开始动摇传统大学知识生产者与拥有者的合法地位,“需求满足型”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在终身学习框架下开始与高等教育聚合。与此同时,大学在全球化所带来的“标准化”与“麦当劳化”的重压下,必须对全球主义进行理性的批判,为保持地方多样性和原创性而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2002年S1期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Jozef Kuzma,史明洁
全球化是科学技术、主要是信息革命的客观结果。它包括当代全球社会具有最重要功能的领域:信息技术、金融、生态和教育。现代性、进步和标准化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密切相关,区域化和本土化与适应传统和保持稳定密切相关。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迎接新挑战。作为一个社会和教育机构,学校系统的改革有助于实现这一挑战性的目标,它还鼓励教师进行改革,振兴学校。学校学,也就是关于学校的科学,应成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子学科。它是帮助人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之一,也是我们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2002年S1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hmed Mohamed Nabawy
,郜晖
过去十五年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教育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经济需要而非生活质量和社会的要求。课程设置也日益从以儿童为中心转向以经济目标为中心。在教育规划领域,社会平等思想中也掺杂了诸如竞争、生产质量等新的观念。 鉴于这种情况,很多国家开始缓慢地逐步放弃民族国家在引领和指导这一发展过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他们开始调整政策以关注经济效益,有时不再顾忌教育机会平等和公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教育私有化现象而且逐步得到发展。 本文将分析教育私有化的三种形式的优势及其实践中的不足,并以美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情况来讨论并回答这一系列问题。
2002年S1期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42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蒋凯
本文对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的涵义进行了辨析;简要回顾了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形成和出现的动力,对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有关分析,探讨了高等教育多样性对满足入学需求、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和维持系统结构平衡的意义;最后,对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当代发展进行了有关评述和归因。
2002年S1期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1066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Micheal Peters,吴志兰
本文分析了知识资本主义和知识经济两个概念,将其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一个比较性背景。通过分析哈耶克的著作,以知识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基础,提供了一个简短的理论背景;分析了世界政策机构关于这两个概念的最近的文件;讨论了伯顿·琼斯的著作中描绘的知识资本主义概念。最后,本文提出了“知识社会主义”一词,作为在知识创造、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组织性概念。
2002年S1期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Ali Salim Mohamed,Al Mujaini,康瑜
本文对经济全球化加以解析,介绍了阿曼为适应全球发展所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其措施包括:扩展高等教育机构,建立新的政府部门来规划和实施新的高等教育政策,与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在私立大学中开设课程,为私立部门提供支持,鼓励投资以及加强远程教育。
2002年S1期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廉怡,郑富兴
国家认同感是个人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政治身份,并产生归属感。经济全球化和民族国家的相生相克对我国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培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即追求同质化的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消解、全球消费主义网络中青少年对民族国家的虚无主义态度、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学习西方和反对西方的矛盾。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决定了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应介于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动态平衡:既基于传统体认记忆的共同体,又面向世界和未来形成想象的共同体。
2002年S1期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下载次数:1522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Sylvia van de Bunt-Kokhuis,徐静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本文主要讨论了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对西方国家和边缘国家高等教育的知识、教科书和人才培养的影响,提出应从伦理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全球化进行分析。文中还讨论了“本土化的外国人”这一概念。
2002年S1期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义高
本文论及了我国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悄然结合及与时俱进的特色,包括该过程的三个阶段、隐形与显形国际化及其被本土化改造的方式、“入世”后的对策等。
2002年S1期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鸿莹,张德伟
全球化已经深入到各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而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理解教育。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深化各自的教育改革过程中,都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全球)意识、国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为目标,制定了新的方针、政策,调整了相关制度,开展了丰富的实践。
2002年S1期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2071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查强,耿益群
国际化愈来愈成为高等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概念和组织框架,以便更好地认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性质和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途径和动机进行了讨论。然后,以两个维度、四种类型即边缘化/特别处置、系统性/边缘化、中心化/特别处置、系统性/中心化为框架,分析和讨论了大学国际化的策略——途径的制度化。
2002年S1期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76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恩发
世界正在迈向学习化社会,“学习与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建立和发展多样化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回归教育等覆盖全社会的终生学习体系,利用市场机制,建立以“产业大学”为龙头的社会化学习体系,创造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市场等,成为部分国家(地区)创建学习化社会的基本途径。创建学习化社会的先导,是确立一种崭新的“学习观”,学习是一种蕴藏的推动力,即学习力,学习力是生命力,学习力又是生产力和竞争力。
2002年S1期 16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Lee Byung-Jin,李家永
本文对民族认同做了界定,并对西方理性主义认同与亚洲国家的民族认同做了比较分析,进而对比较教育学科在形成正确民族认同中的作用做了阐述。
2002年S1期 17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76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Emiliano A.Aberin,康瑜
本文以菲律宾的传统文化为切入视角,综观该国的文化经纬、文化背景和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走向,挖掘出菲律宾人的核心价值。通过洞察菲律宾教育的现状和走向,提出加强质量、公平、入学、效率、财政和管理领域的改革,着重阐述了菲律宾高等教育的现状、发展目标、任务以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了爱国主义和宗族主义等传统文化因素与世界新秩序之间的和谐与矛盾关系,指出教育在协调二者关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建立一种文化动力机制,使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国家成长和全球成熟过程中成为催化力量。
2002年S1期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玉华
前苏联解体后,各独联体国家在发展中逐渐产生了谋求统一的教育空间、发展教育综合化的愿望。本文主要探讨了教育综合化形成的条件、扮演的角色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2002年S1期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时见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主义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建构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培养所有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因而要求对一元文化课程予以改造,发展新型的多元文化课程,这种课程要求尊重和反映每个儿童的民族及性别文化传统及其相伴而生的文化体验,体现所有民族和性别群体的现实状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课程发展宜坚持多元视野、多样原则和个性指向.进行结构统整,将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内容整合起来,以适应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
2002年S1期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849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Mark Wayland,Di Bretherton,刘静
本文提出应对“和平”一词下一个积极的定义,认为和平不是保持的,而是创造的;它不仅是那些已经完成的结果,而且也是实现和平的途径本身。因此,和平教育和教学十分重要。本文认为,作为在全球化时代进行和平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和平文化新闻网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者还对中国人的和平观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2002年S1期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霍力岩,李敏谊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获得了全球视野,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正面临极好的机遇和极大的挑战,非普遍性发展理论是现在西方不少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或指导思想,可以反映全球化背景下课程改革的主流思想。本文首先介绍了非普遍性发展理论的两个基本内容:从普遍性领域到非普遍性领域的能力发展序列;以扩展和巩固为核心的认知发展转换机制,然后从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非普遍性发展理论给课程改革的启示。
2002年S1期 197-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Carol Elizabeth Coombe,王春玲
HIV和AIDS的全球传播至少将会在未来三代人的时间内使人们更加关注教育机会、供给和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了在传播程度不同的国家,尤其是一些高发病率国家中HIV/AIDS与教育的关系,重点讨论艾滋病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并关注在教师教育中开展艾滋病教育的问题。本文概括了目前对艾滋病传播的理解,分析了现在的状况,预测了艾滋病对教育的影响,进而阐明了教育的供给与需求方面可能产生的一些变化,并对教育部门采取的有关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2002年S1期 204-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nne Hickling-Hudson,张家勇
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背景,分析了学校中存在的文化问题以及如何在学校中进行跨文化理解与交流。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在后殖民化的过程中的新课程模式、新师范教育方法等。
2002年S1期 212-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33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凡丰
十年来,美国研究型大学超越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开始建构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合作性、问题性和实践性是构成本科教育新范式的三个维度。由此,引发了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的创新。
2002年S1期 220-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72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Leon Tikly,John Lowe,杨晓波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英国国际发展部资助下,坦桑尼亚和卢旺达两国全球化与技能发展的问题。为了便于理解,作者从低收入、非工业化国家参与的两个视角、两条路线即“进化式路线”和“跳跃式路线”进行分析。前者是在有限的多元化条件下,通过率先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工业和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原有经济结构。后者旨在抓住地区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促进经济迅速转型——转向高技能产业。作者阐述了两条发展路线的内涵及其对教育和培训的要求,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性,同时也着重强调了每个国家具体的历史、文化、经济的特殊背景以及他们所处的敏感地位的重要性。
2002年S1期 225-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协京
以往的日本教育注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而新的形势则要求它培养个性丰富、开拓创新的年轻一代。以2002年4月开始实施的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为标志的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强调了充实和发展个性的教育原则。这一原则从二十多年前被提出开始,通过学习指导要领而逐步体现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此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新开设了“综合学习”课,这是一门由学校创意设计的综合性学习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同时日本还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推行学校五天制,其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体验,并使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002年S1期 23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60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George H.W.Richardson,David Blades,贾玉梅
这篇论文是一个关于加拿大和日本中学生(194人)怎样理解和想象“世界公民身份”的实验性研究的结果。对于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尽管两国学生的看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他们在形成全球观念的能力上存在重大差异——尤其是在多大程度上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和把自己看作解决全球问题的积极参与者方面。基于此,目前正在进行旨在强调国际化和跨文化对话的课程改革的日、加两国教育当局必须注意这些与培养学生世界公民观念密切相关的可能性与矛盾性。
2002年S1期 237-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45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牛道生
本文首先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形势,论述了21世纪初国际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其次,根据国际上确定21世纪课程内容的一般原则,以西方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英国等)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例,分析和论述了21世纪初国际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最后通过简要分析一些发达国家教学改革的情况,以及国际上倡导的新型教师及其教师培训模式,论述了21世纪初国际教学改革的新动向。
2002年S1期 24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下载次数:59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白彦茹
本文通过对日本中小学课程较为全面的介绍,揭示出日本中小学课程的发展趋势:道德教育将进一步受到重视;压缩课时,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并提出了对我国课改的几点启示。
2002年S1期 25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45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梁忠义,王春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师教育作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战略任务来抓。“八五”以来,我国政府在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确立了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中优先发展的地位;对教师教育结构进行了战略调整,完善了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师从教的职业精神;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了教师教育的法制化建设。通过这些改革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2002年S1期 257-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Kgomostso Gertrude Garegae,缪胤
自从1966年获得独立以来,博茨瓦纳学校课程历经几次改革,尤其是初级中等学校的数学课程经历了4次重大的改革与调整。目前博茨瓦纳初级中等学校数学课程于1996年开始实施并建立在与前几次课改不同的理念的基础上,而且更强调初级中等学校的数学教学法。教师和学生都必须积极投入到有意义的数学对话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室中的学习和讨论,也意味着学生必须能够熟练理解与使用教学用语。 然而,和其他所有使用第二语言英语作为数学教学语言的国家的学生一样,博茨瓦纳的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英语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主要讨论博茨瓦纳初级中等学校的数学教师是如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而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符号转化作为交流工具,从而阻碍了学生运用英语理解数学的能力的发展。
2002年S1期 263-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袁锐锷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的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引发出我们对于民族创新能力的思索,教育创新战略的提出要求我们以提高教师素质为重点,实现我国教师教育的创新。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当今国际教师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对于教师基础素质,人们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共识。然而,时代的发展不但要求我们加快教师专业化的步伐,而且要求重塑教师素质,新的教师素质观凸现教师的多元文化整合能力和专业扩展能力,呼唤教师教育的深化改革,造就一支献身教育事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2002年S1期 271-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少伟,赖柏生
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成为按一国两制原则运作的中国特别行政区,使绝大部分港人的国民身份明确为中国香港。港人是否乐于接受此国民身份?而在一国两制下港人的国民身份包括了公民感、对香港的归属感、国家认同和共同文化等四大范畴,此文藉一个小型调查研究,探讨香港教师怎样理解中国香港公民的条件及对国民教育的看法,从而寻找推动香港国民教育发展的方向。
2002年S1期 276-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112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Nora Arato,郄海霞
本文是密歇根大学教育跨文化研究协会(the Consortium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in Education,CCCRE)的研究工作的部分成果。该研究通过对七个国家的跨文化研究,分析了中学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研究的目标是:实现重大的教育改革,并分析改革目的、改革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影响改革实施的因素、改革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在将来实施改革时承担责任的意愿等。所有的研究都建立在对美国和匈牙利教育实地考察与比较的基础上,目的是探讨处于过渡时期的国家在发展市场社会时,对教师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
2002年S1期 283-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