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

  • 日本文化立国战略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发展

    吴忠魁

    适应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和文化立国两大战略的需要,日本加强了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强调“心的教育”和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和能力的教育,为此实施了包括重新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展青少年社会体验和自然体验活动在内的改革。

    2001年04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832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1 ]
  • 传统大学的现代改造──德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改革政策评述

    胡劲松,周丽华

    德国大学具有伟大的传统,但同时面临棘手的问题。文章从分析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入手,指出其目标是在扩大文化国家理念内涵的前提下,努力在高等学校领域实现平等、竞争、效率、开放和自治的目标。

    2001年04期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1392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 ]
  • 面向21世纪──韩国教育法体系的全面修订

    林大镐

    本文介绍了韩国政府为适应社会变革而进行的教育法体系全面修订的内容及方向,分析了教育法体系的修订背景及预期效果。

    2001年04期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50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英国终身学习的新变革──“产业大学”的理念与实践

    洪明

    “产业大学”是英国最近几年出现的面向学习化社会的新型教育组织方式。本文分析了英国“产业大学”的性质、目的、职能、产生背景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展示了现代科学与通信技术条件下教育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并指出这种新型教育组织方式对各国建立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1年04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012 ] |[引用频次:84 ] |[阅读次数:1 ]
  • 多元智力课程述评

    霍力岩

    多元智力课程是当前在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有着重要影响的课程方案。本文首先分析了多元智力课程的两个主要依据,即多元智力理论和三位一体的大脑理论;其次从与语言有关的智力、与物体有关的智力和与个人有关的智力三个方面分析了多元智力课程的主要内容;最后探讨了多元智力课程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两点启示,其一是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其二是应该改变传统的课程设计思路。

    2001年04期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2001 ] |[引用频次:140 ] |[阅读次数:0 ]
  • 德育情境的建构──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实践

    郑富兴

    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在方法论层面简略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作者认为:美国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实践就是逐步建构一种德育情境,这一特点体现了主体性道德教育和规范性道德教育、以偏重智育为条件的品格教育和智育、学校品格教育和学生生活世界的合理性统一。

    2001年04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146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2 ]
  • 中德小学数学及语文教学大纲差异的缘由探析

    张桂春

    中、德小学语文及数学教学大纲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规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差异的缘由主要在于两国的基础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学科教育思想、儿童教育观、知识价值观的根本不同。

    2001年04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 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

    亢晓梅

    班级课堂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行为,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国外学者艾雪黎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三种类型: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利比特与怀特则从师生关系角度,将其划分为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和师生互不干涉式。我国学者吴康宁等人把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划分为两组类型;第一组有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第二组有控制服从型、控制反制型和相互磋商型。王家瑾运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构建了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模型;正向互动型和反向互动型。

    2001年04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14482 ] |[引用频次:1036 ] |[阅读次数:311 ]
  • 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

    赵国栋

    本文介绍了从 1990年就开始启动的美国“信息化校园计划”(The Campus ComputingProject),其中涉及到美国各级各类大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情况,如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经费投资、教学应用状况、师资培训情况等方面的详细统计资料和数据。通过这些介绍,可以使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美国高等教育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学信息化进程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经验。

    2001年04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765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1 ]
  • 制约美国网络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张杨,阎广芬

    美国网络教育是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全新尝试与探索,它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也为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网络教育刚露端倪,其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如:认识不足,观念滞后;设备分布不均,数字差异拉大;缺乏培训支持,技术使用不当;网页质量难保,资源利用率低等,这些也是我国在构建信息社会和推进网络教育过程中应力求解决的主要问题。

    2001年04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中美教育技术现代化外部动因分析

    丁卫泽

    教育技术现代化是一个现实的过程,它包括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技术观念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启动和发展的推动力量有内、外两种因素。外源性因素有社会推动和组织推行两大因素。不同国家的教育技术现代化启动和发展的外部动因因社会推动和组织推行的具体情况而形成以下两种模式:社会推动和组织推行相结合的复合模式和以组织推行为主的单一模式。这两种模式分别以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技术现代化为代表。

    2001年04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CERCualar 2001年第一期(春季)——比较中国和英国的教育

    帕特丽夏·波兹

    自1994年中心成立以来,已出版英文通讯10期。它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中心的工作,扩大了中心的影响。中心的中文专栏,自1999年在本刊第三期开设以来,至今亦已出版了10期。从今年起,为更好地反映英文版通讯,中文专栏将改为季刊,只编辑四期。本期向读者介绍了英文版通讯2000年第二期几篇重点专栏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中心的学术交流与研究动态。

    2001年04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五年的评价

    保勃·亚当森

    2001年04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老挝大学教育的课程

    史蒂文·安德鲁

    2001年04期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香港和澳门的教育》

    2001年04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绝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布什新政府教育改革蓝图

    李敏谊

    2001年04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3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