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

特稿

  •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教育体系的应对与在线教育的挑战——基于OECD全球调研结果的发现与反思

    徐瑾劼;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各国的学校关闭政策已影响数亿儿童及青少年的福祉。2020年3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全球范围调研了教育系统如何应对疫情以及大规模在线教育面临的挑战情况。在梳理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结合PISA 2018和TALIS 2018数据结果,对目前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开展在线教育上的资源及能力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数字鸿沟正在加剧教育的不公平;教师的角色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相反疫情下凸显了学校的社会功能并对教师期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在开展在线教育上的学校资源和教师专业准备上占有一定优势,但学生个体之间的资源分布存在不均衡的情况。此外,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情感教育也是当下全球教育体系普遍关注的议题。

    2020年06期 v.42;No.365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下载次数:565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

  •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追问——基于15种教育类CSSCI期刊的文献回溯

    杨修平;万秀兰;

    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围绕"一带一路"主题在国内15种教育类CSSCI期刊上已发表论文212篇。这些成果在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要素分析框架下表现为:研究主体单一,跨文化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意识淡薄;研究客体重短期的教育实施过程,轻长远的价值观念培育和政策制度建设;研究目的重在实践探索和教育决策,忽视知识创新和价值构建;研究媒介仍以传统渠道为主,现场研究匮乏,新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初露端倪;研究方法以一般哲学思辨和实践总结为主,系统循证研究不足。未来的研究在方法论上需要坚守比较教育的特性和使命,凸显研究主体的跨文化性,重视研究客体的逻辑关联,聚焦研究目的的长效价值,提升研究媒介的时代效能,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循证。

    2020年06期 v.42;No.365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177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论比较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

    陈时见;谭丹;

    "空间转向"是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政治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对空间问题的阐述在某种程度上也已经成为众多社会学科探索前卫理论的重要标志。但相比其他社会学科,比较教育对"空间转向"的回应还很迟缓。比较教育研究所秉持的仍然是一种传统的空间观念,即将空间简化为地理空间,将地理空间简化为静止的、固定的容器,将容器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分析单位。这种空间观念下的研究范式是一种静态的研究范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全球流动和全球关联的社会现实。实现比较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应让空间关系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让空间绘图/绘制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让追求空间正义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目标。

    2020年06期 v.42;No.365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1909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智能革命与教育变革研究

  • 欧盟公民数字胜任力研究——基于三版欧盟公民数字胜任力框架的比较分析

    郑旭东;范小雨;

    数字科技的爆发式发展对公民的能力素养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欧盟在2006年提出数字胜任力的基础上,于2013年制定了欧盟公民数字胜任力框架1.0,在经过连续两次修订后,于2017年正式发布了欧盟公民数字胜任力框架2.1。与旧版相比,新版框架对胜任力域进行了拓展,修订了具体能力的名称,不再从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描述具体能力,能力熟练度也划分成更详细的8个水平。新版框架体现了欧盟数字公民教育的理念转变,对复杂问题解决与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视,对终身学习能力和合格数字公民培养的关注,以及对未来智能社会发展需求的前瞻,对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和提升国民数字胜任力具有借鉴意义。

    2020年06期 v.42;No.365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3472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1 ]
  • 数字战略背景下瑞典义务教育阶段媒介信息素养政策变革

    耿益群;杨濛;

    瑞典政府重视数字创新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于2017年实施"数字战略"。为提升瑞典国民的数字创新能力,瑞典教育部门将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大纲,不断深化瑞典教育领域改革,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瑞典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强调培养学生媒介批判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媒介鉴赏能力和媒介参与意识、注重数字化社会公民培养等阶段。瑞典义务教育阶段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政策以民主价值观和平等教育观为原则,其政策的制定以国家创新战略为导向,与瑞典文化政策、传媒政策密切联系,服务于瑞典经济社会发展,强调政府部门、媒体机构和各类社会组织合作参与媒介信息素养教育。

    2020年06期 v.42;No.365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101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学校教学中的应用领域与推进策略

    王正青;但金凤;

    人工智能技术是智能时代教学创新的重要变革力量,在美国学校教学中正得到广泛应用,包括设计智能辅导系统实现问题解决精准化、引入机器学习技术确保活动设计个性化、创设智能虚拟现实促进课堂教学情境化、开发智能评估系统保障能力测评科学化等。美国在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教学应用过程中,构建了联邦引领、高校跟进、社会协同的联动机制,并通过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实践落地。

    2020年06期 v.42;No.365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下载次数:3973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3 ]
  • 美国高校大数据精准指导弱势学生发展研究

    王旭燕;孙德芳;

    大数据时代美国高等教育的弱势学生发展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美国通过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数据系统,形成良好的政策支持、技术协作研发和组织协同的生态机制,实施描述性分析、预测性分析、自适应学习、财务指导与干预等技术策略,来保护弱势学生权益,提升弱势学生学业质量,促进弱势学生发展。美国高等教育大数据技术精确指导弱势学生发展虽然优势明显,但是大数据安全和隐私及技术使用的道德与标准化问题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2020年06期 v.42;No.365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下载次数:133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教育政策研究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分析及批判

    丁瑞常;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与其信奉的经济学一致,曾经历了新自由主义转向,再到后来向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及之前遭到抛弃的凯恩斯主义妥协与融合的演变。近年来,该组织又确立了包容性自由主义"新路径"。它将促进各国提供优质全民终身学习机会作为自己的教育政策目标;并基于工具效能视角下的绩效主义教育质量观,将为全民提供平等教育机会作为其包容性增长战略的基石,将促进教育机会的终身化作为对自由主义所伴随的社会排斥的一种补救措施。应当注意,促进经济增长是组织缔造者赋予它的首要使命,不可避免地会将其教育政策推向经济主义陷阱。

    2020年06期 v.42;No.365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96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美国教师终身制的诉讼新危机——以“维加拉案”为例

    范奇;

    终身制是美国公立学校人事法中的一项核心制度,因存在试用期过短、解雇程序繁琐、裁员理由单一等问题,美国教师终身制在维加拉案初裁中被宣布违反州宪法,引发诉讼新危机。从动因看,危机的直接促因是教育财政缩减,更深层次的诱因是"教育平权"运动的新要求。由于存在形式上与实质上的阻力,通过诉讼途径改革终身制的方案最终破产,但它为今后思考教师任期制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思路与任务。

    2020年06期 v.42;No.365 66-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龙时期法国艺术与文化教育改革策略研究

    卢丽珠;王玉珏;

    法国艺术与文化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在2012年迈入深入推进时期。马克龙就任总统以来,法国更是将艺术与文化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将其作为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融合的重要抓手,提出要让所有人都能接受艺术与文化教育。为此,法国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积极调整艺术与文化教育运行机制,加大对文化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强化音乐教育,发挥各类文化机构和历史遗迹的作用,并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艺术与文化教育的推进工作。法国艺术与文化教育逐步形成了"连续""协同" "多学科""公平"的显著特点,为提升法国文化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06期 v.42;No.365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下载次数:77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高等教育研究

  • 波兰新一轮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动因、向度及评价

    武学超;罗志敏;

    在创新驱动的高级知识经济时代,波兰高等教育体制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波兰政府于2018年7月出台了《科学宪法》,开启了新一轮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浪潮。这次改革涉及办学体制、科研创新体制、治理体制、财政体制、学术职业体制和国际流动体制等领域,是波兰后社会主义时代一次最全面、最深刻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波兰新一轮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充分体现了以"分布式卓越"原则引领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遵循科学研究范式转型规律强化大学基础研究社会贡献能力、遵循高层次学术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双元"博士教育新模式的基本特征。

    2020年06期 v.42;No.365 82-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107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美国高校兼职教师崛起的原因与影响探微

    张伟;

    兼职教师崛起已成为当今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最重要的现象之一,政府导向、社会舆论、高校转型和个体选择是推动其迅速发展的现实因素。兼职教师崛起不仅冲击了美国大学传统的办学理念和教师聘任模式,引起办学质量下降,同时也因其缺乏公平的制度设计造成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弱化与学术共同体理念的破产。唯市场化的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取向值得各方反思。

    2020年06期 v.42;No.365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93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21世纪美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政策分析

    陈翠荣;姚姝媛;

    进入21世纪,美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学生"逃离工程"、教育脱离工程实践、本土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数量短缺及工程教育结构与社会产业发展对接不够等突出问题。美国政府采取了变革性应对政策:注重K-12工程教育与高等工程教育的衔接、实施学生保留及工程素养培养计划、出台资助法案激励本土青年攻读工程类研究生、调整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大学与政府及产业界联合培养工程人才。其政策效应已显现,高等工程教育入学率、保留率和毕业率持续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得到提升,本土工程研究生数量逐渐增多,高等工程教育结构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增强。

    2020年06期 v.42;No.365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下载次数:139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博士生与导师关系国际研究现状与热点——基于Web of Science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常海洋;杜静;

    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愈发受到关注,其研究也愈发深入。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等分析工具,对博士生与导师关系研究领域发表的国际期刊论文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发现博士生与导师关系研究主要聚焦于跨种族、跨文化、角色期望、学术指导、影响因素等方面。2017年以来,研究转向对学生群体的内在关注,与之相关的毕业、压力、自我、满足、孤立等问题成为研究前沿。分析博士生与导师关系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发现国际学者注重不同背景下研究的主要矛盾和基本问题、关注博士生与导师之间的内心交往及精神支持、观照人作为主体的价值与意义,但博士生与导师关系研究需弥补导师专业发展需要与诉求的空白。

    2020年06期 v.42;No.365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212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